“告老还乡”耕耘乡村——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通化县西江镇岔信村第一书记张全财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隋二龙 李铭   更新时间:2022-07-10 07:53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有情怀、有担当。通化县西江镇岔信村第一书记张全财,是一名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从通化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的职务上退休后,张全财“告老还乡”,脚踏泥泞、俯首躬行,以“岔信村第一书记”这一新的人生标签,开启了耕耘振兴乡村“繁花硕果”的奋斗之路。

2016年7月,岔信村的村民们口口相传着,县委组织部要给村里送来一位“能人”。张全财便带着“第一书记”的身份,也带着组织的信任和村民的期盼来到这里。

张全财告诉记者,自己刚来岔信村的时候,也有人怀疑,说他当过局长、当过党组副书记,那和在村里干的活儿可不一样。

但张全财心里有谱!

“那时‘第一书记’确实是一个新课题,但只要真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奋斗目标,就能当好这个第一书记。更何况我这一辈子干的工作,都是跟基层百姓打交道,早就摸出道道儿了。”那时起,带领岔信村脱贫致富,张全财充满信心。

抓好党建,抓好村党支部班子建设、配齐配强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是张全财彻底改变岔信村迈出的第一步。

他对党支部班子成员逐人逐事进行传、帮、带。不到半年,村党支部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幅提升。在他的带领下,岔信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战斗堡垒坚固了,全心全力抓产业,抱团发展共同致富,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是张全财定下的又一目标。

过去,岔信村受地势影响,多年来以种植玉米为主,没有致富项目,曾流传着“岔信村是漏底河,平地少来山地多,种大苞米不挣钱,要想致富没有辙”的顺口溜。

决心发展集体经济,打造特色产业,张全财经过多次考察,确立了“二委、二社、十公司、十农户”的平欧大榛子产业发展模式,成立通化县果香平欧大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大榛子深加工项目,带动400多户农民种植大榛子4200多亩。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10万余元,成果后榛农每亩年收益约4000元。

“张书记努力为我们增强‘造血能力’。致富有希望,村里的顺口溜都变成了‘岔信村是漏底河,平地少来山地多,种大苞米不挣钱,要想致富没有辙。村里成立合作社,一亩榛子五千多,一茬受益三十年,百姓心里乐呵呵。’”岔信村村民张奎财幸福地道出心里话。

通过发展大榛子产业,岔信村实现了企业发展、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三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产业强了,岔信村又在富足美上做起文章。

按照西江镇“梦里水乡·贡米小镇”整体规划,张全财突出文化浸润功能,对村内的房屋、仓房、围墙集中改造,在外观上既保持传统村落质朴之美,又增添水乡文化元素,使之焕发生机和活力。2020年,岔信村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选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出“江南风韵画雕墙,船舶扬帆正远航,水车滚滚财运旺,喜鹊迎宾掠水乡”的美好景象。

如今,沿着岔信村崭新的柏油路前行,脚边河水悠悠流淌,夏日阳光洒落在青堂瓦舍之间,俨然一副江南水乡模样。与此同时,村里百姓安居乐业,美丽庭院、干净人家、通化县好人等层出不穷,让人很难想到这里曾是脏乱差的“落后村”。

“张书记党性强,始终把初心使命牢记在心。他平时不舍得吃喝,却常年资助村里的贫困学生,还自掏腰包给村民打井,真的为我们岔信村作了很大贡献,大伙儿都特别敬佩他。”村干部杨永禄由衷地说。

从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已近古稀之年的张全财辛勤耕耘下,岔信村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治理更优,乡村振兴之花开遍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隋二龙 李铭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