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新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四新设施”为建设重点,这是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的吉林实践。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内第三次来吉林省视察调研,为振兴吉林、振兴东北把脉开方,赋予吉林“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要使命。
在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吉林如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2021年末举行的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吉林提出将以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农业、新旅游、新电商“六新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四新设施”为建设重点,加快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
这是吉林立足实际,既承接发扬传统优势,又谋划新兴产业布局的创新之举,它意在着力扩充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努力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新格局。
布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构筑振兴新支撑
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在我省工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三大产业向“新”而行,代表着它们既要承接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优势,又要实现由“老”向“新”的转型升级,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我省西部是国内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优越的区域之一。白山松水之间,纯白色的风力发电机排列成行,扇叶轻轻转动,如白鸽轻掠大地。9230平方公里的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上,绿能涌动,“风”“光”无限。
去年10月,承载全省新能源发展历史使命的“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全面启动,为建设生态强省、推动吉林振兴注入强大的“绿色动能”。截至今年5月末,全省已建成风光发电项目装机1232.42万千瓦,其中风电867.15万千瓦、太阳能发电365.27万千瓦。
现代产业体系中,产业之间常常构成彼此支撑、叠加、放大的密切关系。在我省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产业之间,这种关系愈加凸显。
2021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9.4亿元,同比增长1.6倍,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7万辆,同比增长1.4倍,占全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2.9%。
2021年“旗E春城 绿色吉林”启动,红旗新能源换电出租车运营上线,红旗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大幅增加。这不但给人们带来更多新能源应用的直观感受,也将“新装备”的快速发展呈现眼前。
迎面汽车“新四化”趋势,自主创新全面发力,发动机、变速箱技术、高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无人驾驶小巴士、纯电动SUV……一项项新技术在我省成为现实;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一汽弗迪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相继落位,带动全产业链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演变。
与此同时,卫星产业“一飞冲天”,让我省快速跃居卫星装备制造行业领先地位;“长客造”带动长客庞巴迪、启星铝业、研奥电器等一批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重点企业,向实现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目标迈进。
新能源蓬勃发力,新装备向新而行,新材料则成为产业链最上游的物质要素,构成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底盘”。
吉林化纤的生产车间内,雪白的原丝在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蜕变为黝黑的碳纤维,成为不惧高温、坚过钢铁的“新材料之王”。截至目前,我省拥有碳纤维原丝年产能6万吨,碳丝年产能2.5万吨,以“黑黄金”碳纤维为首的新材料产业蓬勃生发,包括电池材料、电子材料、环保材料等众多新材料产品正在不断向前迈进。
转型发展的本质,就是迈向高质量发展。在聚焦“六新”产业主攻方向的指引下,我省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产业正在抓住转型发展的绝佳时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培育壮大新业态
振兴发展需要努力培育壮大新的增长极,丰富新业态,形成发展新动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新业态的赋能下,最“年轻”的产业展现出广阔的成长空间,最“古老”的产业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让我省粮食产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让黑土地保护结出累累硕果。
在10多年“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后,原本手指都难抠进去的土地,现在一铲子下去能看到蚯蚓。农民们感慨:“这是养出了一脚能踩出油的好地!”
2021年,我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800亿斤,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2875万亩,居全国首位;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完成耕地轮作面积150万亩;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19个……
与此同时,梨树县率先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实施主体,打破农户间土地界限,以300公顷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为一个单元,全程机械化操作,示范基地玉米亩产达到1077公斤,创东北地区高产纪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而这两者,吉林大地兼而有之。
去年年底,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旅游作为“六新产业”之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体验,做精东西旅游“双线”,重点发展冰雪旅游、生态旅游。
在持续构建的“大旅游”格局下吉林全域旅游资源穿点成线,坚持“一湖、一山”(查干湖、长白山)联动,冰雪、避暑互动,全力实现从传统供应链到聚合产业链,协同促进生态资源增值。
2021-2022年雪季,全省冰雪产品在线综合销售额稳居全国第一,冰雪旅游人次突破8500万,创历史新高。去年12月以来,省内大型滑雪度假区接待人次和收入连续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
吉林农产品名声在外,旅游线路受到热捧,与我省新电商产业发展态势密不可分。
为抢占新电商经济发展阵地,2021年我省出台推进新电商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举办第二届东北亚电商峰会。辽源电商园区获批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新建4个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41个公共服务中心、441个服务站。吉林、延吉成为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全国首个中韩跨境电商人才基地在长春揭牌,全省首单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在珲春落地。
在辽源东北袜业园,商户几乎家家做电商、户户有直播。为了打造专业“播商”,园区选派企业工作人员前往义乌等地学习直播经验,还招聘、培训专业摄影人才提升美工水平,成为我省新电商快速发展的缩影。
“六新产业”衍生出的丰富业态,成为我省刺激消费、拉动增长、造福人民的重要途径,更带来众多产业链条的打通和升级,释放着全新的经济活力。
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激发经济新活力
“六新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四新设施”则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建设所需的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更深层、更持久地激发经济活力。
“新基建”,正是承托众多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硬件“底座”。
在一汽红旗新能源工厂、一汽解放J7智能工厂,科技感十足的生产场景令人惊叹:AGV智能化物流配送、机器人全自动焊接、无人化智慧管理……直观展现了我省加快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智能信息网”建设的成效;
我省容量最大的变电站——吉林向阳500千伏变电站扩建4号主变工程投入运行,成为解决东北地区新能源开发及送出、提高地区清洁能源市场消纳潜力的重要通道;
长吉、长余高速公路改扩建,建成了集安至通化、东丰至双辽和龙井至大蒲柴河等一批高速公路,以及珲春至长岭子一级公路和图们、圈河一级口岸桥等一批干线公路项目……
基础设施大步升级的同时,新环境也在让城市的生产生活发生着新的变化。
清波碧浪,婉转萦回。入夏以来,经过生态治理的长春伊通河,更添几分柔美,成为一道美丽风景,也为人们带来了新的城市生活体验。
通过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生活垃圾分类、市容市貌环境整治、城市建设安全行动等一系列举措,一个个老城区展现出新面貌;修复生态、美化城市等,让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良好的环境提升了城市吸引力,让人才加速集聚,产业发展更有底气。
新基建、新环境的加速发展,让更便捷、更智能、更舒适的生活空间成为可能,新生活悄然而至。
众多三甲医院手机上就能挂号看病,吉林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努力为老百姓提供更便捷、智慧的医疗服务;长春市二道区“空中课堂”把区内各校优质教育资源集中,通过网络平台免费输送给中小学生,打造公益性、普惠性、数字化的优质教育资源;通化市依托优质养老服务企业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使居家养老变得更便捷、更人性……
长春这有山、梅河口东北不夜城……越来越多的新型消费载体,为新消费提供了现实依托。一项项新举措提振消费市场,让商业主体在疫情影响之后信心满满,活力归来。
“让人们从家门走出来,夜晚灯火亮起来、商圈人气聚起来、夜间消费火起来,企业活起来、商业旺起来、群众生活乐起来。”今年6月,长春市宽城区倾力打造“中东将夜2.0plus”主题夜市,以“新消费”为引领,构建了集夜购、夜娱、夜健、夜展、夜游、夜读于一体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
近年来,我省城市商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多元化、多业态、多层次的城市商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繁荣市场、促进消费、服务民生、扩大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消费的引擎正在加速启动。
方向既定,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六新产业”“四新设施”,是我省树立产业核心发展优势,实现“换道超车”的重要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争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在“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六新产业”“四新设施”将催生更多高质量发展红利,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插上腾飞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