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木耳”做成乡村振兴“大产业”——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冯超   更新时间:2022-05-29 08:05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小小的蘑菇过去帮助农民脱贫,而如今食用菌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年近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用40年的专心研究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用小小的蘑菇帮助数万农户脱贫致富,发展食用菌产业也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2021年2月25日,李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作为我国唯一的“蘑菇院士”,李玉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食用菌多组学数据库,凭借处于世界前列的菌类技术,成为“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李玉率先在国内倡导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玉将先进的木耳种植技术手把手教给农民。蛟河市黄松甸镇受自然气候条件制约,无霜期短,种植农作物产量极低。李玉了解到,黄松甸镇有栽植木耳的传统,但长期采用粗放的栽培模式,产量、产值一直上不去。上世纪90年代,李玉提出要把“低温”变成优质资源,转化为适合木耳生长的特殊条件。

黄松甸镇政府与李玉科研团队展开合作,采用先进的技术种植木耳,经过试验田实验,将选育的优质品种、先进实用的技术都带到黄松甸镇并传授给农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产出的“小碗耳”深受市场欢迎。黄松甸的农民通过多年的努力,从土坯房搬进砖瓦房,全镇1.4万多人口,木耳产值达到27亿多元。

在陕西柞水县,一提起玉木耳的话题,就会有人提到李玉院士,正是他将玉木耳引入柞水县,才使玉木耳成为如今柞水的支柱产业。

当年,李玉带领团队前往柞水县的深山老林采集研究标本,进行菌类资源普查。通过几个月的研究,团队掌握了当地的气候情况和大致的木耳种类。又经过实验和对比,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对柞水本地主栽品种进行改良,选育5种适合柞水栽培的木耳。其中,4个为黑木耳菌种、1个玉木耳菌种,这几种木耳也是目前柞水木耳产业集中发展的品种。

5年多来,李玉科研团队积极开展秦巴山木耳种质资源发育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帮助柞水县建成木耳研发中心1个、木耳菌种生产加工基地1个、木耳博物馆1座,还建成独具特色的“木耳小镇”,让柞水县年产木耳菌包达1亿袋,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实现年产值近3亿元,已有3138户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吉林汪清、浙江庆元、云南会泽、贵州铜仁、河北阜平……李玉的“扶贫战队”在40多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县(市)留下足迹,帮助当地建立菌类支柱产业,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

“通过一些农民容易接受、便于操作的技术来种植食用菌,从而使农民脱贫致富,只是第一个目标。接下来,要能够通过发展食用菌全产业链,真正达到乡村振兴。”李玉认为,虽然我国食用菌产量很高,但真正能够形成产业,成为像玉米、水稻、棉花等农作物一样拥有丰富的全产业链,还有一段路要走。

2015年以来,李玉带领团队先后攻克草菇、金针菇、杏鲍菇、北虫草、银耳、海鲜菇、绣球菌和双孢菇的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发布了12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并在全国各地进行示范推广,率队研发食用菌创新成果300余项,这些都为发展食用菌全产业链条打下坚实基础。

李玉院士说:“我们农科人员总要想到前面去,更深的产业研究还在继续。”脱贫致富的任务圆满结束,接下来要通过科研技术达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如何增加木耳的附加值?李玉带领团队开始进行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目前,我们研发出食用菌面条、木耳冰激凌、木耳益生菌饮料、面膜等,真正把木耳产业发展成一条能长久致富的产业链。”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冯超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