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签约
学生机器人实训
学生电工实训
阅读工坊
学生在端午节集体包粽子
学生拔河比赛
砥砺奋进新时代,白山松水向未来。在吉林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开启新时代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征程。
经济振兴发展离不开高精尖研发人才,同样离不开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促发展育匠才,职业教育使命在肩。对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加快振兴发展的基础工程抓实办好,要让职业教育长入经济、嵌入企业、融入发展,为新时代新吉林高质量发展培养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在省委、省政府部署下,全省职业教育围绕“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重新定位、重新集结、重新配置,展现出新样态新格局。在这一新样态新格局中,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和育人特色展现出新时代职教风采。
聚势谋远 打造“吉林匠谷”之核
在中国版图上,吉林被称为“点睛之笔”,而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九台区,则有“凤珠之城”的美誉。
善弈者谋势。九台区委、区政府提出围绕区位优势双管齐下同时打好两张牌:一是打好产业布局牌。引入中誉集团、华奥汽车、康宁杰瑞、阜元医药、东方雨虹、兰舍、绿森林等110多家现代制造、现代物流、生物医药、绿色生态型企业,形成15大产业园区功能互补、交织联动格局,让区域经济发展获得勃勃生机。二是打好教育布局牌。在进一步办好300多所基础教育学校的同时,把突破发展的目光投向为当地产业培养专业人才、为当地企业留住工匠人才、为当地繁荣孵化创业人才的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上,让九台经济社会发展葆有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和不竭动力。
新的教育布局被赋予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吉林匠谷”。近几年来,在九台区东部入驻了1所万人规模的应用型工商大学,在北部入驻了1所万人规模的技术技能型高校,在西部驻有2所总规模在8000人以上的优质中职学校,在南部建有1所规模在2000人的区职业教育中心,而在位于吉长两市先导区叠加区域的九台经济开发区则建设有目前可容纳5000人(两年后可容纳万人规模)学习训练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省级大学生创业园九台大学生创业园。在一个仅有30万劳动年龄人口的城市中,有逾1/10的比例是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的技术技能人才,呈现出技能型城市的基础形态,这无疑是得天独厚的区域竞争优势。
事实上,九台区的决策者们在此基础上思考得更远。根据省委、省政府对九台区提出的“打造长吉协同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要求,他们设想通过发挥长春与吉林的中心城市枢纽作用,吸引长吉两地及周边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匠才人力资源进入九台区,形成工匠人才洼地的聚集效应、技能培养的高地辐射效应、创新创业的热地催化效应。为此,他们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提出要在九台区打造服务全省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培育匠才、汇聚匠才、成就匠才的“吉林匠谷”。
按照“以谷引资、以资兴教、以教聚产、以产强区”的建谷策略,九台区政府需要的是在位于卡伦镇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省级大学生创业园九台大学生创业园区域内,引进一支优质的社会办学力量。通过发挥这支力量的“杠杆撬动”作用,打造引领匠谷建设的旗舰,全面激发人力开发资源和教育培训资源的办学活力。他们把这项工程称为“吉林匠谷聚核建设项目”。
几经选择,吉林省中工教育集团成为这支撬动匠谷核心区建设的杠杆。2017年,九台区政府引进中工教育集团参与匠谷聚核建设项目。按照协议,中工教育集团投资3.5亿元,在毗邻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九台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地方建设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的中工教育产业园区。2018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中工教育集团投资建设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期间,中工教育集团投资的中工教育研究院(匠谷研究院)、中工创业大学、中工培训评价中心、中工网络教育中心等实体机构也相继在园区建成。省市各级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建设,对匠谷建设的思路和方向给予高度肯定。省人社厅将吉林匠谷建设列为工作重点,多次专题调研、专题部署。
自此,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作为“吉林匠谷”聚核之作的核心,全面开启办学创新探索之路。
体制创新 “政校企研”四位一体办学
新体制产生新动力,新机制激发新活力。九台区政府提出,“匠谷聚核”首先要聚体制之核、机制之核,要让政府推动的政策引导功能、多元投入的资本聚合功能、立足服务的市场导向功能充分释放出来。按照这一思路,新的体制机制开始“坐胎成形”:
——建立园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九台区人社局与中工教育集团分别代表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方,邀请有关方面,共同建立园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制订联席会议章程,定期举行联席会议,明确建设目标重点工作,协调各方力量,研究决定园区建设重大问题和事项。
——建立公共资源委托运营制度。九台区政府与中工教育集团签订协议,决定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省级大学生创业园九台大学生创业园作为核心资源交由中工教育集团托管运营,改善教育和培训条件,扩大服务品种和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建立吸引各类院校和企业参与建设制度。在省人社厅支持下,制订园区建设倾斜政策,在院校入驻办学、企业参与建设、小微企业孵化、园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吸引更多的企业、院校和人员参与园区建设。
——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智库咨询制度。以中工教育投资建设的中工教育研究院(匠谷研究院)为平台,吸收省内外知名的教育研究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机构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建立园区建设研究和咨询制度,坚持理念先行、目标导向,对建设实施正确的理论、科研引导。
作为匠谷聚核之核,中工技师学院发挥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评价等多重功能集于一体的优势,通过“挂、引、联、邀”,努力聚合多种资源,形成“大教育”“大培训”“大孵化”的集成型办学形态。
——挂行业。中工教育集团与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依托中工技师学院在园区创办中机企协班组长学院。中机企协负责组织生源、提供培训方案、组织证书考核认定,技师学院负责提供教育设施和师资、组织实施教育培训,双方共同开展面向全国机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班组长和技术骨干的专业证书培训。与长春市总工会合作在园区创建长春劳模工匠培训学院,面向长春市企业技术工人和新入职人员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鉴定及技能竞赛。
——引企业。与中车长客、华为、海尔、吉利等2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共建协议,采用企业提供设备、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培训模式、学校组织培训实施,校企合资共建、共同实施教育教学等多种方式,在园区内建立了高铁综合维修技术、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技术、网联汽车技术、集成电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实训实验室、培训车间、研训基地等17个。
——联学校。与吉林大学合作,共同开发大学生创业培训课程资源;与吉林外国语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长春工程学院、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利用园区资源共建了研究生实践学院、教育研修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6个;与吉林省教育学院、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等开展专业教育托管合作,利用园区资源承接成建制的院系和专业托管服务。
——邀大师。邀请李万君、罗兆强等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能大师在园区设立大师工作室,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大师大讲堂、劳动模范大课堂等活动,建立以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名字命名的专业班和院系,建设弘扬大国工匠、劳模精神的园区文化;在职业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邀请了8位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在园区成立工作站(室),建立创业指导和职业指导服务系统。
特色办学 为技能创业赋能
作为匠才培育之地,吉林匠谷的特色之处是什么?作为匠谷核心区内主要实施学历教育和培训的机构,中工技师学院的教育特色无疑就是匠谷的育人特色。对此,学院把自己的教育特色概括为“技能教育+创业培训+企业孵化”,他们要把“掌握技术技能—创办自己的企业”“工匠之才—企业之主”这条通道打开,为技能创业赋能,为技能创业铺路。
打开中工教学案例资源库,这里收集了800多个国内外创业案例,这些案例是学校开展“技能+创业”教育的重要参考借鉴。他们把发达国家的创业案例分为三大类型: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依托科技突破引发技术变化机遇来创立科技领头羊企业;另一个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主要依托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工业化发展成果来创立隐形冠军企业;第三个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主要依托传统文化积淀与技术精益求精的结合来创立百年长青企业。中工技师学院院长闻姝清告诉记者:“这些案例本质上都是‘工匠创业’,我国大力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样离不开创新创业精神,离不开工匠精神,中工要成为这条道路上的探索者、领跑者,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本领的工匠之才,这也是中工的教育价值追求。”
从教育追求到教育成果需要课程的导航。中工技师学院将课程体系概括为“三双制”,即“双链双段双融合制度”。“双链”是指技术技能培养课程链与创业能力课程培养链,前者包括五个模块——单项技能培养模块、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模块、综合技能培养模块、复杂技能培养模块、直觉技能培养模块,后者包括五个模块——创业认知模块、创业实训模块、创业模拟(竞赛)模块、创业实战模块、企业孵化模块。“双段”是指校内学习阶段与企业生产实践阶段,前者包括技能培养链中的单项技能、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三个模块阶段以及创业教育链中的创业认知、创业实训、创业模拟(竞赛)三个模块阶段的教学,后者包括技能培养链中的复杂技能、直觉技能二个模块阶段以及创业教育链中的创业实战、企业孵化两个模块阶段的培育环节。“双融合”是指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培养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相融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
构建“三双制”课程体系在理论上源于对德雷福斯(Drey-fus)技能获取模型的研究。他们发现专业技能的获取与创业经验的获取具有大致相同的规律,本质上都是沿着“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精通者—专家”5个层次逐级递进,并且都是从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开始,经过反复实践,最终通过经验的完全内化,而成为行家里手。国内外更多的事实也证明,依靠专业技能和成熟经验展开的创业培训更具成功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把模块化的创业教育课程嵌入到专业技能教学链中,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嵌入“绿色创业”“创业咖啡”“企业入门”等模块,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嵌入“企业管理体验”“技术创业ABC”“创业基础实务”“创业模拟”等模块,在三年级的实习阶段嵌入“SYB实务”“创业竞赛”“新创企业计划书”等模块。
在课程的实施上,无论是技术技能课程,还是创业教育课程,中工技师学院都普遍推行了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学校要求教师在开发和设计课程时,每门课程都要至少包括两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和若干个项目,他们将其称为“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目的是让教学和工作岗位之间实现更加紧密的对接。为了适应这一要求,他们建立了中工技能训练项目资源库和创业教育项目资源库,不同项目和学习内容的组合就可以构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中工启动了“221”课程建设工程,他们要在3年内建设成具有200个技能训练课程、200个创业能力训练课程、100个综合训练课程的中工课程超市,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推进“技能+创业”的教学向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发展。
用心铸魂 让匠才人生出彩
中工的教师们喜欢用“大教育”来描述他们的事业,既有对目标高远、规模宏大的向往,也有对生态清新、体系开放的追求。他们希望每一位进入匠谷的学习者、建设者都能在“大教育”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成才、成功立业。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闻姝清讲述的一件校园小事,印证了中工学生优良的基本素质。在一个大风天气,一位女同学正在甬道上行走,她突然发现前面路上一片纸屑在飘飞滚动,就追出很远,把纸屑捡起来,送进垃圾箱。这个景象被一位值班老师在校园监控视频中发现了,发在微信群里,被称为“风中之美”。实际上,每个来到学校的人,都对学校的校风校貌印象深刻:楼宇和校园整洁干净、清新典雅;在路上,同学们都自觉地两人成行三人成列;见到客人和老师,每个学生都会亲切问候“您好”“老师好”;在寝室,所有设施和生活用品都齐备洁净;在食堂,逾千人就餐井然有序……
良好的基本素养,精湛的专业技能,来自中工技师学院始终不变的用心育人、向实育才之道。
中工设有“教导团”,18名教师全部是学校招聘的退役军官,专门负责新生军训和学生日常行为辅导、体能训练和国防教育。教导团下面设有5个由学生自愿参加组成的日常行为示范检查队,队员们佩戴标识每天定时在食堂、校园道路、教学楼走廊等处,为同学们示范行为规范,检查和纠正不良言谈举止。
在中工,所有的学校领导和专任教师都必须轮流担任班主任。对此,中工有三条规定:一是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的人员,不能上讲台,也不能从事管理工作;二是每位学校领导和专任教师,每学期都必须至少3次全程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三是每位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都要负责包保2名需要帮扶的学生。他们希望用这种方式把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要求,落到每个领导者和教师的意识里,落在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中。
中工为每个学习者设计了5条成才的通道,他们称之为“中工立交桥”。第一条通道——完成技工专业学业后,通过中高职衔接通道进入专科高职继续学习深造,获取大学文凭;第二条通道——接续完成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直至考取技师等级证书,成为高技能人才;第三条通道——在学习专业技能和接受创业能力培训的同时,申请中工提供的创业项目,进入中工专门设计的创业孵化池,走技能创业之路;第四条通道——完成专业学习后,在中工与160多家企业共同设立的就业推荐平台上,通过双向选择,进入自己心仪的企业就业;第五条通道—在中工学习期间,即开始创业实践,按照学分制方式,通过学分积累完成学业,实现学习创业两不误。
依托九台大学生创业园,中工联合浙江米苏投资管理集团创立了集三大功能于一体的中工创业大学。一是教学与训练功能。通过提供专业化师资、模块式课程和实习实践环境,面向各类学习者提供创业课程教学和训练。二是创客空间功能。设立了3000多平方米的“创客工作室”“创客孵化器”“创客实验室”等,为有创意的项目和产品的团队和个人开展常态化创业活动提供条件。三是支撑服务功能。设立创业咨询服务部,为进入创业空间的团队和个人提供代办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与有关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接洽联系,法律、政策、财务等咨询,以及沟通各种融资渠道等服务。
面向未来,中工正在规划建设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我国第一座中国技工教育博物馆,他们组织专家对老工业基地的技工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整理,通过博物馆把红旗工匠精神、老工业基地劳模精神、新时代产业技术工人创造精神,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技工教育和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展示出来,让其成为吉林匠谷文化生态的主基调。
活力中工,通过政企校深入联动、产教科全面融合,努力编织着让学习者成人的品德培养体系、让学习者成才的教育教学体系、让学习者成业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有机熔融成“大教育”的新生态、新格局。
魅力中工,2000多名在校学生,1万多名进入园区接受技能培训、技能等级证书评价、创业培训人员,60多家入驻企业,正在这个崭新的环境中,开始他们人生和事业的壮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