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让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更新时间:2021-12-31 07:23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吉林大学聚焦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致力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师生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案例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列为国家战略,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体布局,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基于以上认识,吉林大学作为国家在东北布局的重点高校之一,义不容辞地投入到国家改革和发展建设中,在总结脱贫攻坚战成果基础上,有效衔接做好对口帮扶对象吉林省通榆县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振兴新征程贡献吉大力量。

二、主要做法

(一)提高政治站位,为通榆乡村振兴擘画蓝图。学校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工作,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制定《定点帮扶通榆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重点对未来5年的帮扶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和谋划。学校党委书记姜治莹和校长张希多次前往通榆县实地调研对口帮扶工作成效,考察乡村振兴阶段性进展。

(二)发挥科技优势,为通榆乡村振兴提质增效。通过技术研发、校地合作等多种形式为通榆乡村振兴提供吉大方案。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同通榆县天意农产品经贸有限公司结对子,为其辣白菜和酸菜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不仅提供了配方,还帮助规范了整个生产流程。植物科学学院为通榆农民提供优质种子,结合专业知识对农民进行育种指导,应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成功实现补水和施肥的高效精准。

(三)结合当地产业,为通榆产业结构丰富升级。学校动物科学学院与养殖合作社合作,以订单式的经营方式推动饲养藏香猪示范项目,同时在通榆地区推广和种植耐盐碱、抗干旱、抗地性较强的巨苋菜,经过3个月左右的生长期,可获得每亩六七吨鲜草,通过种养结合提升养殖规模。植物科学学院与动物科学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进行基于玉米-鹅为载体的种养结合、节本增效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玉米采用水肥一体化的种植方式,通过鹅雏放养,在充分保存棒三叶的情况下,去除了玉米下部叶片及田间杂草。崔金虎教授团队提出的水肥一体化、一垄双行的种植方式,使当地谷子产量同比增长50%以上。针对杂粮杂豆主导产业,学校开展了营养强化技术研发;针对秸秆回收问题,开展高湿农作物饲料化课题。

(四)发挥人才优势,为通榆事业发展保驾护航。为保障通榆事业发展,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学校选派处级领导干部1人挂职通榆县副县长,派驻驻村第一书记1人,组织以崔金虎教授、张铁华教授等知名专家为代表的专家团队20余支、200余人赴通榆开展科技对接,学校党员领导干部近百人赴实地踏勘,对接帮扶单位。组织开展人才培训3000余人次,通过多种形式为通榆输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五)发动教工力量,为通榆产品销售广辟渠道。学校工会每年定期组织学校各院级党组织工会负责人赴通榆开展农产品专项考察,号召全体吉大万余名教工爱心捐款、消费扶贫,助力通榆农产品销售。通榆县天意农产品经贸有限公司采用直投式发酵剂这一吉林大学专利技术制作的发酵型酸菜,保水量高、风味与脆度好,生产的辣白菜和酸菜产品出口韩国和日本,实现出口额2100万美元。

三、取得成效

一是项目推进乡村振兴成效突出。截至目前,学校帮扶通榆县重点推进乡村振兴项目24个,涵盖种植、养殖、土壤改良、功能农业等多个领域;建立吉林大学功能农业研发基地1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4个。二是产量提升村民受益。学校植物科学学院通过筛选品种,改良土壤和栽培技术,种植的“吉大198”和“吉大818”两个品种水稻后,平均公顷产量达9000公斤、增收4500元。吉大系列新品种吉大豆3号和吉大豆19号在通榆县境内种植示范成功,大豆公顷产量创造通榆当地历史。三是乡村文明水平显著提升。白求恩医学部实践团队师生送医送药到通榆县,对口支援、健康义诊。艺术学院实践团队师生围绕党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民风民俗等主题,融合吉大元素对村社墙体进行彩绘装饰,用手中画笔改造、美化乡村。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