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十大宝贵历史经验之一进行专门总结,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的基本价值遵循,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始终坚持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毛泽东同志早在1921年就指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又强调:“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深刻认识国内国际大局、内政外交间的紧密联系,主动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明确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将中国发展置于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战略格局中考量,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积极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使命担当与博大情怀。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经验与原则,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正义斗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对外开放的战略抉择,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当今世界格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强调“中国始终支持多边主义、践行多边主义,以开放、合作、共赢精神同世界各国共谋发展”,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国际形势、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捍卫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百年风华启新程,以史为鉴创未来。回望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始终坚持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坚持胸怀天下,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既是党百年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面向世界、开创未来的使命担当。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永远站在世界正义的一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