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珲春市人民法院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坚持公正司法、司法为民工作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从审判执行中找差距,从群众反馈中寻提升,时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能否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的重要标尺。
一、案例背景
2020年,珲春市各乡镇新收案件644个,其中涉及春化镇居民的案件有百余件,案件类型大多为生产生活中遇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民间借贷、劳动争议等矛盾纠纷案件。春化镇距珲春市区90公里,当事人到法院参与诉讼,自驾情况下往返需要3个多小时,而无法自驾出行的当事人,来法院就更是费时费力。同时,春化镇居民平时以务农为主,特别是农忙期间,参与诉讼更加不便,基层便民司法服务问题亟待解决。
二、主要做法
珲春市人民法院强化决策力度、规划方向指引、加强人员配备、深化试点建设,推动智慧法院在珲春落地生根,为乡镇便民网络法庭的建设提供了前期基础和技术保障。
(一)建设“三速”网络法庭,“治理”变“智理”。珲春市人民法院运筹帷幄成立领导小组,充分调研、科学调度、统筹安排,确定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建立“速立、速审、速执”网络法庭为突破点,将信息化与司法为民宗旨进一步融合,在距法院最远的春化镇建设全省首家便民网络法庭试点。同时,健全和完善以领导小组为中心,以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及全体法官为主体的“技术+审判”团队,着力打造“智慧诉讼服务”新模式,架起诉讼服务“高速公路”。
(二)打造“四到”调解模式,“心结”变“心桥”。“腿到”优服务,变坐堂审案为远程办案,扩大法治影响力,让群众体验“家门口”的服务;“耳到”暖人心,积极与春化镇政府、司法所进行联系,及时掌握当事人信息,强化送达和调解,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嘴到”解心结,灵活运用休息时间,深入开展矛盾疏导化解工作;“心到”显真情,秉持耐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特别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建立绿色通道,安排专人提供导诉服务,并制作网上立案操作手册和网上缴费指南,让网上立案和缴费操作变得简单、易懂。
(三)锻造“三化”干警队伍,“前锋”变“后卫”。打造年轻化、专业化、精英化法庭干警队伍,强化与春化镇政府联系,指导远程法庭逐步开展各项工作。干警们走进村民家中,走到田间地头,耐心详细地讲授相关知识,确保村民了解建设目的、掌握运行机制、学会使用步骤。以珲春“i-法院”建设为支撑,与春化镇政府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做好便民网络法庭的维护运营工作,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三、取得成效
一是多元化解扩大辐射效应。继续加大前瞻性布局,深入谋划全局性发展,积极主动争取试点先行先试、全域整体推进,统筹开展乡镇便民网络法庭建设工作,通过把一件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二是网络开庭强化普法宣传。利用便民网络法庭发挥典型案件的教育引导作用,将运行与普法相结合,做到“审理一案、普法一片”的效果。截至目前,已通过各类平台宣传168次,普法宣传率达92.4%。三是便捷诉讼破除空间壁垒。便民网络法庭的投入使用,让当地居民不耽误农忙、不多花车费、没有舟车劳顿,轻点鼠标,便能在理性、平和的氛围中得到公平正义的判决,传统司法产生巨大变革。截至目前,便民网络法庭共受理案件51件,真正为当事人降低了参与诉讼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