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南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托起“折翼天使”

  更新时间:2021-12-28 07:30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辉南县特殊教育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重要指示要求,开展送教上门活动,为重度残疾儿童开启了一片阳光天地。

一、案例背景

读书上学,对于健康的适龄儿童来说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可是对于患有重度残疾的儿童来说,正常读书上学却变得触不可及。为让那些因生活不能自理,无法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同样拥有享受公平、高质量的教育权利,辉南县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已实现全县14个乡镇(街道)全覆盖,为重度残疾儿童与文化知识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二、主要做法

(一)送教上门传力量,育人使命“筑”起来。全面评估,认真筛查,明确对象和原则。根据摸排名单,对每一名适龄特殊儿童进行鉴定评估,全面了解残疾儿童的现有状况,依据“家庭自愿、定期开展、免费教育”原则稳步推进。科学谋划,分类建档,领导包组落实。成立送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送教工作制度,全面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档案,建档率达100%。注重过程,积累资料,完善教学内容。送教教师与送教学生有效结对,实施一生一案,着重把握每名残疾儿童特点,采用个性化家庭教育训练方法,通过“一对一”“二对一”“多对一”教学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家学习和生活情况。关心关爱,有效康复,提高生活能力。送教过程中,通过为特殊儿童办理助学补助、将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带到社区公共场所进行康复训练等一系列措施,让他们享受到特殊教育的实惠,筑好送教工作最后一道屏障。

(二)送教上门护成长,有爱传递“暖”起来。以发展残疾儿童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为宗旨,针对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差异化教育计划。一是送去课程,让学生掌握基础性学科知识与生活技能常识。二是送去康复,教师们有效利用多种康复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三是送去温暖,对送教学生开展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关怀活动,让儿童们健康快乐成长。四是送去经验,总结个体化康复教育经验方法与学生家长分享,助力家庭教育,达到家校共育的目标。

(三)送教上门拾信心,收获希望“树”起来。聚焦“特有所育、学有所教”,特教教师根据学生残疾特点和程度,精心准备教育服务课程,切实为全县53名残疾儿童送知识、送温暖、送希望。一是送教内容“量身定制”。10岁的博博同学,动作能力不强,肢体协调差。王心佳老师结合他的身心特点为其“私人定制”专属课程,利用抛接粘粘球加强粗大动作的训练,减弱肌张力,改善动作机能。二是送教方式“喜闻乐见”。14岁的晗晗同学,先天性脑损伤布罗卡区发育不完善,无语言能力,针对这个医学难题,于月华老师多次请教北京、重庆等地言语康复教授为她寻求启音妙招。三是送教成果“初见成效”。17岁的航航同学,认知能力差,不能辨别颜色和数字,宗晶老师每次送教都会用各种颜色的水果以引导他对颜色和数字认识。如今,他不光可以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对颜色的敏锐度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三、取得成效

一是进一步满足了特殊教育儿童受教育需求。结合工作实际,突出特色和亮点,依托特教队伍建设,通过“送教上门”让残疾儿童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更有获得感。二是进一步开发了特殊教育儿童潜能。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为不同类别的残疾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充分发掘残疾儿童健全部分的潜能,已有7名学生通过送教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三是进一步探索了特殊教育儿童学习方式多样性。总结送教经验,开展课题研究与个案研究,定期对家庭相关人员进行康复知识技能培训指导,增强家长对孩子康复的水平和信心,提高送教上门的有效性。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