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将实施南北河生态综合整治作为重要民生实事,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措施,绘就了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壮美画卷。
一、案例背景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四平市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宜居环境、切实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抓手,聚焦南北河水质污染严重、河道淤积量大、防洪能力低、“两河四岸”环境恶劣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综合整治。截至目前,完成南河南湖公园河湖连通拱桥、钢板连心桥、观景平台及景观阁建设,建成林廊30公里,改造边石砌筑2.8万米,安装路灯2000盏,铺设彩色沥青路面9.87万平方米,栽植树木1.29万余株,栽植草花64.6万株,实现了治好一条河,秀美一座城,幸福一方人。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位统筹,打造民生工程。南河和北河是流经四平市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南河长13.1公里,北河长18公里。为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修复目标,成立了辽河流域条子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即南北河生态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担任组长,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各部门相关人员30名,组成7个工作组,负责征地拆迁、土地收储、资金保障、规划设计等工作。市委、市政府分管同志多次深入一线听取工作进展汇报、现场督导工程进展、协调解决工程建设难题,引领形成了聚力抓整改、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规划引领,凝聚强大合力。通过多方论证研讨,按照“政府组织、部门联动、整体谋划、科学论证、分步实施”的思路,编制了《四平市辽河流域条子河段生态综合整治专项规划》,集合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设计理念,结合防洪、排涝、截污、生态、景观、文化等功能集成,确定了打造“十大绿地空间、百里生态林廊、千亩果林花海、万顷碧水清河”的整治目标,通过治理两河生态环境,实现河湖连通,实现文与景的有机融合,筑牢生态本底,彰显城市的历史与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市民对于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
(三)强化水环境治理,抓好河道疏通整治。通过“清河道、修堤防”等措施强化水环境治理。对河道主槽进行了清理、扩宽,清除河道内杂草、淤泥及垃圾。同时,对河道两岸高程不满足标准的地方进行堤防填筑,并对坡面进行削坡整形,为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做好基础支撑。在整治河道的同时,修建河道生态护坡、跌水、下河台阶、堤顶巡护路、生态围网,铺设巡护路、木栈道、亲水平台等,同步实施河道景观提升。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四平市实现南河行船。
(四)加强“四岸”建设,打造生态长廊。以“春看花、夏观绿、秋赏叶、冬望雪”为目标,将两河四岸的林廊建设作为重点,为市民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科普、城市特色于一体的滨水景观带。克服地质条件、资金缺口、人力不足等重重困难,综合植物特点及土质结构等因素,在两河四岸栽种红松、黑松、水曲柳、银杏、美红枫、元宝枫等18种不同乔木,结合两岸景观建设铺设城市慢行系统,安装林廊音响。改变城区开放空间布局不均衡、生态绿地规模总量不够、绿地系统构建不完善等问题,筑牢了一道绿色的南北河生态屏障,实现了绿树成荫,一步一景。
三、取得成效
一是修复了生态系统。四平市通过南北河两岸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运用,逐步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和水循环系统,改善了城市生态系统,为市民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二是保障了可持续发展。遵循“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将场地内产生的雨水径流,自然引导进入生态雨水管理设施内,实现蓄、滞、净化和下渗,超标径流通过溢流井错峰排入周边市政雨水管网,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三是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大量植树、栽花、种草,利用水系、绿色植物特有的生态功能,降温增湿,防沙滤尘,为市民、游客提供丰富、便捷、怡人的自然空间,真正使南北河治理成为顺应社会民意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