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市松山镇:破解“急难愁盼”聚力振兴发展

  更新时间:2021-12-28 07:26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松山镇坚持发展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破解群众的“急难愁盼”为出发点和落脚地,盯着目标干、奔着问题去、围绕需求改,着力铺好发展路、致富路、民生路。

一、案例背景

松山镇位于磐石市东南部,是省级生态镇、革命老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发展裹足不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成为了制约地方发展的“中梗阻”,更是群众的“心头病”。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松山镇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着力发挥牵引集成作用,集聚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通过建强基层组织、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服务机制,将破解“急难愁盼”的“真功夫”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二、主要做法

(一)以“干群众所盼”集成新发展理念,鼓足群众的“钱袋子”。围绕强村富民目标,以灵芝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全力推动灵芝产业园项目落地见效。为啃下土地流转的“硬骨头”,红旗村党员干部带头用自己的2亩地置换农户的1亩地;为破解企业用工难题,全镇10个村党支部组织100多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义务出工;为抢抓工期,镇党委成立工作专班协调农业、电力等部门为园区建设提供要素保障。松山镇灵芝产业园区的建成带来的是一笔极为可观的“经济账”,园区年产值达2400万元,农户每年的土地收益达到15.6万元,全镇11户产业大户领办灵芝大棚50栋,增收250余万元,农民通过在园区务工增收150余万元。

(二)以“化群众所愁”集成新治理标准,扮靓群众的“家门口”。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投入1200余万元先后完成兴农村、爱耕村、前进村等6个村的边沟、巷路、路灯、沥青铺设等18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新民村平安—南屯3.2公里“断头路”建设,新建桥涵9座,消除畅返不畅路段12.8公里。在镇区,新铺设沥青路面3000平方米,新建边沟1000米,常态开展经商秩序集中攻坚行动,城镇品位和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在村屯,栽植苗木4.1万株,打造高标准绿化屯12个,清理黑臭水体河道8.7公里,为138户群众新安装铁艺围栏2000余延长米。广泛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创建活动,激发群众共建共享活力。

(三)以“解群众所难”集成新便民平台,打造群众的“打卡地”。投入30余万元完成爱耕村村部改造工程,建成了吉林地区首个村级红色历史展馆。依托域内丰富红色历史资源,先后打造了3个镇级红色教育基地。采取“3+1+X”模式,进一步丰富村部服务功能。投入15万元完成3个村的电商服务站建设,投入5万元在石门子村试点建设村级养老幸福院。全面实行即办、领办、代办等制度,统一设置的服务窗口实现了“一站式”办结,先后帮助群众办理各类服务事项1000余件。按照一村一品原则,围绕各村特色先后打造了以“红色文旅”为主题的爱耕村等7个特色化村部,双线党建示范带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实现有机融合发展。

(四)以“急群众所急”集成新服务机制,捂热群众的“心窝子”。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梳理出交通建设、创业扶持等7个领域11个问题清单,挂图作战,对账销号,推动一批实事好事落地。组织村集体购买10台秸秆打包机免费开展秸秆打包服务,破解群众“种地难”问题;协调银信部门采取代办领办方式为12户肉牛养殖户发放贷款323万元。组织机关干部和社会爱心人士筹资11000余元资助33名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发动全镇各级党员干部帮助完成鳏寡老人、留守儿童“微心愿”76件;稳步扩大临时救助等覆盖面,先后为42户群众发放临时救助、大病救助资金9.8万元,切实解决了群众生活难题。

三、取得成效

一是建强了基层组织。通过建强基层党建阵地,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村级党组织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集体与群众“双增收”,彻底消除了集体经济5万元以下村,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60%。二是推动了振兴发展。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为镇村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通过大力发展灵芝、肉牛两项强村富民产业,为乡村振兴发展积聚动能。三是凝聚了民心民力。通过党组织的有效引导,村民自治水平显著提高。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