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一城三区”,开启向美而行新征程

  更新时间:2021-08-26 09:37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农村人均收入稳步提升

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白城市科文中心

农业产业龙头带动作用明显

肉牛产业提速

今年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十连增

嫩江湾景区申报国家5A景区

城市完成老城改造,居民幸福感提升

百亿元项目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

白城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全面建设生态强省、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部署,致力破解“水”“电”“地”三大制约瓶颈,审时度势作出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建设区域中心城、生态经济先导区、乡村振兴创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一城三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向美而行的号角在这里吹响。

打造区域中心城: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品质

白城市着眼提升中心城区“能量级”和“首位度”,按照组团式、生态型发展思路,统筹老城新区一体建设,全力打造“六个中心”、加快推进“三城争创”,发挥区域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

全力打造“六个中心”。教育中心,实施投资15亿元的医高专升本扩建、投资12亿元的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等重点项目,谋划推进白城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打造“校城一体”的大学城,让城因校而名、校因城而盛,建设吉林西部教育高地。文体中心,建设红色主题教育基地、标准综合场馆和体育馆、游泳馆、羽排中心项目,打造“书香白城”“音乐白城”“文化白城”,提高文化软实力。医养中心,推进白城中心医院争创三甲、中医院异地新建等项目,促进医疗、康养等多业态融合,打造“现代医疗+生态养老+健康养生”医养康品牌。文旅中心,聚焦吉林西部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突出绿色生态、红色旅游、历史人文、冰雪特色,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融合发展。科研中心,发挥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白城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枢纽中心,发挥独特区位优势,融入全省“人字形”“双通道”布局,建设“一环八射”向心公路网项目,完善市域路网,提速城际交通,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加快推进“三城争创”。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坚持“水绕城、城枕水”的蓝绿路径,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建设百里生态绿色长廊,构建“水润白城·鹤街如意”城市内部水系布局,打造水韵灵动的魅力白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以“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为目标,实施公民道德、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九大提升工程”,争取早日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争创全国碳汇城市。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构建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经济体系、能源体系、建筑体系、交通体系,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力争到2040年,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争创国家碳中和试点(示范)城市。

经过五年奋斗,中心城区达到中等城市规模,构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洮北经开区“三足鼎立”,老城与新区一体联动的现代城市空间布局,圆满完成“三城争创”任务,建成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经济带上具有较强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区域中心城市。

打造生态经济先导区:综合实力跻身全省中游水平

大力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做大做强低碳工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三大板块”,推动白城跨越追赶、蝶变跃升。

突出“新能源”,做大低碳工业板块。承接全省“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坚持“系统谋划、集成布局、整体推进、头部引领、形成闭环”,推进总投资1100亿元的风电、光伏两个千万千瓦基地建设,抓好投资10.5亿元的东方电气风机制造、投资10亿元的三一重工风机制造等重点项目,形成风机、叶片、塔筒区域全配套格局,促进新能源开发与装备制造协同跟进、协调发展,形成全产业链条;

坚持以绿电产业示范园区为突破口,大幅度降低工业电价,形成电价“洼地”效应,加快推进投资11亿元的年产1万吨碳纤维、投资40亿元的飞鹤6万吨乳品加工等项目落地入园,构建绿色新材料、绿色冶金、绿色装备制造、绿色氢能、绿色化工、绿色大数据智能、绿色食品及医药健康“七大板块”,打造年消耗电量100亿度以上的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坚持“绿氢”技术路线,促进制、储、加、用全链条发展,支持国家电投集团开发建设“新能源消纳基地”和“新能源制氢”两个千万千瓦基地,推动投资170亿元的长白氢能走廊、百万吨“氢田”建设,投资6亿元的分布式发电制氢加氢一体化等项目,创建全国氢能示范城市,打造“北方氢谷”。

到“十四五”期末,新增清洁能源装机1500万千瓦,年制氢12万吨,形成千亿规模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消纳基地、外送基地、制氢基地。

聚焦“全链条”,做强绿色农业板块。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十大产业集群”,争创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实施主粮加工和现代食品产业跃升行动,坚持以梅花为链主企业,推动玉米深加工向化工领域迈进,在完成100亿元投资基础上,再投资120亿元,实施四期工程,同步推进柠檬酸、甜味剂等加工项目,形成行业单体最大规模,力争产值突破100亿元;

依托牧原集团,推进投资10.5亿元的肉食品加工项目,加快生猪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养殖规模突破1000万头,实现产值400亿元;

加快镇赉飞鹤提速扩能,推进投资40亿元的洮北5万头牧场和6万吨乳品加工项目,全力支持飞鹤在白城全域布局扩能,打造全国乳品产业强市;

依托吉运等龙头企业,发挥秸秆资源丰富优势,支持做大投资65亿元的吉运肉牛、投资3.5亿元的和合牧业等全链条项目,加快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步伐,力争用五年时间,肉牛年养殖规模达150万头,促进过腹转化、就地增值。

到“十四五”期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力争达5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

融入“大环线”,做优生态旅游板块。围绕构建吉林西部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充分发挥向海、莫莫格、嫩江湾、查干浩特等“国字号”品牌优势,持续开发湿地生态、草原风光、民俗风情、军事体验、历史文化、乡村休闲等特色旅游产品,加快“一线多点”景区景点提质升级。

促进文旅融合,打响关东渔猎文化、辽金捺钵文化、民俗历史三大文化品牌;

促进军旅融合,建设军事文化主题公园、辽吉省委革命旧址公园;

促进农旅融合,加快向海综合开发,创建嫩江湾5A级景区;

促进商旅融合,建设投资20亿元的现代商贸综合服务园区(规划在经开区建设),投资5亿元的杂粮杂豆交易中心(规划依托中农批发市场建设)。

到“十四五”期末,全市旅游收入达到200亿元,打响“湿地鹤乡·生态白城”特色品牌。

经过五年奋斗,全市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均实现“翻一番”、分别突破千亿大关,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成为吉林西部的重要增长极和关键支撑点。

打造乡村振兴创新区: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

突出“三个创新”同步发力,推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白城样板”。

创新衔接举措,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大力实施脱贫成果巩固、产业就业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衔接、公共服务衔接、社会保障衔接和帮扶政策衔接6大工程,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有效发挥创新示范带动作用,实现脱贫人口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的根本改善。

创新发展载体,振兴现代农业。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创新开展整地增粮、科技兴粮、以水保粮,加快打造东北“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为全省粮食增产、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白城力量。

创新实施生态农业“粮食提升”工程、生态牧业“秸秆变肉”和千万头肉牛工程、生态渔业“绿色养殖”工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性耕作等重点项目,做优绿色知名品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到“十四五”期末,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120亿斤,畜禽养殖量达5800万头(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比重达35%以上,创建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成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创新城乡融合,推进乡村建设。实施乡村公益事业建设、村屯环境整治、“四好农村路”建设等13项专项行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争创活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到“十四五”期末,所有行政村全部打造成A级以上标准示范村。

经过五年奋斗,全市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5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农村面貌实现由“脏乱差”到“绿净美”的根本性改观,让更多产业兴旺、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在白城遍地开花。

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筑牢东北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实施“三五四”生态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实施三大生态工程。水系循环工程,抓住全省“大水网”建设契机,推进河湖连通达标、引嫩济洮等重点水利工程,构建区域大循环水系,破解“水瓶颈”问题。林草连通工程,加快草原生态恢复与治理,实施“三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网修复、绿色廊道等工程建设,实现林网成格、草地连片,以树挡风、以草护沙,森林达500万亩,基本草原达364万亩左右。湿地保护工程,扩大向海、莫莫格等重要湿地有效保护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湿地保有量754万亩左右。

打好五大保卫战。蓝天保卫战,抓好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大气污染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0%以上;碧水保卫战,加快嫩江、洮儿河等流域治理,实施水质提升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建设;净土保卫战,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清废行动”,确保土壤质量稳定向好;湿地保卫战,探索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新模式,建设湿地生态秀美示范区;草原保卫战,实施基本草原保护、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10个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优质草场。

完善四大制度体系。生态环境制度体系,落实“河(湖)长”“林(草)长”制,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加快生态保护立法,用制度和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治理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制度,坚决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严肃查处破坏生态行为;生态责任制度体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规章制度,让最美白城得到最严保护;生态政策制度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筹建吉林西部生态研究院,争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让白城的绿水青山既有“颜值”更有“价值”。

经过五年奋斗,全市林草覆盖度达20%以上,湿地保有率达50%左右,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达3000万吨左右,让水成为最具活力的生态根基、林成为最有效力的生态屏障、草原成为最亮丽的生态名片、湿地成为最富底蕴的生态源泉。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