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蛟河市拉法街道海青村,路两旁茂密的大树洒下荫凉,内容丰富的文化墙成为亮丽的风景线;夜幕降临,走到村头广场,听着锣鼓,看着秧歌,又是一段乡村幸福时光。
然而,时间倒回五六年,海青村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正是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模式,让海青村变了模样。
驻村第一书记于洋记得,他上任时,村里没有集体收入,班子战斗力不强,党员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于洋想,要聚拢人心,先得解决党组织的软弱涣散问题。于是,他的“头三脚”就先从建新村部开始。为此,村部选址,他找了好几处;怎么个建法,他绞尽脑汁想了不少办法。施工时,每天什么时候收工,他就什么时候走。3个月后,200多平方米标准化村部建成了,党员开会有地方,干部办公更方便,想事、干事的党员干部多了,村风村貌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要想让村子大变样,还得在经济上先翻身。海青村党支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触角延伸到发展产业上。他们先后重点发展起山黑猪养殖、光伏发电等收益效果好又保底的7个村集体经济项目,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扶贫也有了底气,还为4个自然屯安装了自来水设备。
支部干事,党员带头,还需要村民群众跟着干。海青村党支部在抓乡村治理、民生服务的同时,坚持村务民主决策,大家的事大家定,定好的事大家干,逐渐形成了“顺民意、贴民心、共享发展成果”的良性循环。
顺民意。海青村双庙子屯重点打造民宿旅游,就是村民民主决策的结果。如今的双庙子屯,家家户户统一安装了木质栅栏,门前是沥青路面,还修建了地下排水管道。村里还有了亭台阁榭、小桥流水,加上生态采摘园、荷花池、白桦林等自然景观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贴民心。海青村不断完善为民服务设施,除新建23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还修建了1500平方米文化广场、500平方米法治文化活动广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和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村民们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人心越来越齐。
抓治理。海青村党支部积极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村级综治中心“六六议事堂”,街道司法所、村干部、村辅警和乡贤理事会成员定期集中起来,听取村民意见,帮助解决纠纷,促进了乡风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
近年来,海青村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经济发展,收入提高,环境改善,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特别是由于“五好一满意”党支部创建好了,党组织凝聚力增强,已先后发展了5名正式党员、2名预备党员,有3个年轻人进入村级后备干部人选。
海青村物质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也齐头并进。他们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文明家庭标兵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移风易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他们由党员自发组织村民成立40多人的广场舞队和秧歌队,开展文体活动,今年“七一”还组织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所有这些,都让海青村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逐年提高。
辛勤耕耘,必有收获。海青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吉林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15项荣誉称号。村支部书记杨立斌的先进事迹在《新长征》杂志上刊发报道,驻村第一书记于洋也获得全国最美公务员、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驻村队员马珑瑀荣获2020年吉林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嘉奖。
原标题:党建助振兴 村子大变样——记蛟河市拉法街道海青村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