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黑土地保护“吉林方案” ——“保卫黑土地 筑牢大粮仓”网络主题活动综述

作者:王伟   更新时间:2021-07-27 09:10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温暖而细腻的笔触,有流量接地气的现场直播,屏端与网端的实时互动,一篇篇优秀作品讲述、挖掘黑土地保护的精彩故事,一组组写实镜头聚焦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有力举措、进展成效和成功经验,彰显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不断推动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决心斗志和喜人成绩。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一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四平市委、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国吉林网承办的“保卫黑土地筑牢大粮仓”网络主题活动在梨树县启动。

4天时间,新华网等29家中央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和省内新闻媒体的50多名采编人员组成的采访团一行,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先后深入四平梨树、白城、松原、长春,走进田间地头、企业、社区,感受黑土地上发生的喜人变化,见证黑土地上人民的幸福生活。

“梨树模式”,为黑土地加油

沃野千里“青纱帐”,滚滚绿浪藏丰粮。盛夏时节的吉林大地,满目葱绿,生机勃发。

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无人机在低空喷洒作业,田间的“气象哨”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将数据实时传输回黑土地(梨树县)保护监测指挥中心。采访团登上高台,站在总书记凭栏远眺的地方,一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面尽收眼底。

梨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的松辽平原腹地,素有“东北粮仓、松辽明珠”之美誉。幅员面积42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3.8万亩。玉米是全县的主导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85%以上。常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亿斤,人均占有粮食、人均贡献粮食、粮食单产和粮食商品率四项指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黑土高产丰产的同时却面临着土地变硬、变薄、变瘦的危机。为了实现黑土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从2007年起,梨树县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院校开展合作,经过科研人员十几年的联合攻关,总结出适合我国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了包括收获与秸秆覆盖、土壤疏松、免耕播种施肥、防除病虫草害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有效保护了黑土层,这就是声名远播的“梨树模式”。

为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梨树县实行“垧贴750,秸杆变沃土”的补贴政策,2021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高于国家推广标准;积极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单元;通过引进黑土地保护综合示范区等项目,让项目落地带动农业发展;组建黑土地干部学院、梨树农业科学院等专门机构,聚集了一批懂专业会推广的专业人才;探索“田长制”模式,让黑土地保护工作在县、乡、村、社都有人抓有人管。

一项项措施,在黑土地保护上留下了梨树砥砺奋进的印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方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出“梨树智慧”。

目前,我省已有超2800万亩黑土地采取保护性耕作,占粮食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到2025年力争覆盖70%适宜耕地。

“了不起!‘梨树模式’百闻不如一见。”记者们纷纷用笔头、镜头将这一造福子孙后代的模式记录下来、传播出去。

科技赋能,黑土地重焕生机

眼下,正值玉米拔节的关键时期,乾安县大遐畜牧场玉米地整齐划一,长长的玉米叶沙沙作响。

乾安县地处西部半干旱区,十年九旱,降水量平均在400毫米左右,土质多为盐碱土和黑钙土,土壤养分瘠薄,存在季节性干旱、春旱缺苗、秋旱减产的现状。大遐畜牧场党委书记刘子良告诉记者,水分和土壤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2019年,大遐畜牧场以省农科院为技术支撑,开展科研工作,运用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翻埋还田、浅埋滴灌等农业高产高效技术,将粮食生产和黑土地保护有机结合。

长期“干渴”的西部半干旱区土地安上了“水龙头”,土地按需按量“喝水”,重焕生机。

玉米水肥一体化种植基地在2020年已产生丰厚收益,在局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仍然能喜获丰收。“亩产最高达到1000公斤,创本地玉米单产新高,平均产量比周边农民常规种植模式增产30%以上。”省农科院首席专家刘慧涛自豪地说。

薄田变肥田,低产变高产,依靠科技实现增收致富的不仅仅是大遐畜牧场。

顶着骄阳,采访团来到农安县陈家店村的示范田,这里玉米挺拔粗壮,长势喜人。在这里农机实现了无人驾驶,操作者通过“云端大脑”与农机进行远程人机交互。“拖拉机上装有传感器,自动驾驶系统连接方向盘上的电机,通过北斗导航系统控制拖拉机行进的路线,比农机手作业更准。”陈家店村党支部书记付升学告诉采访团,村子已经按下了智慧农业的快捷键。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还将在陈家店村推广示范秸秆饲料化养殖牛羊这一技术体系,并重点推广秸秆酶化、混贮等创新性技术,来提高秸秆的消化率、利用率,将秸秆转变为有机肥料,进行过腹还田,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土壤保育提供技术支撑。有了科技的支持,黑土地保护利用才更有底气。

现代农业,为黑土地插上腾飞的翅膀

走进镇赉县四方坨子好雨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水稻基地,成片的稻苗舒枝展叶,一只只小螃蟹正在努力找寻着最舒适的“栖息地”,发出阵阵“窸窣声”……水稻和螃蟹勾画出一幅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螃蟹在稻田安家,稻蟹共作的生态农业,令记者们惊叹不已,小小的螃蟹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各家媒体刨根问底,以一篇篇鲜活的报道展现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成果。

沿着松原市西南方向的前三公路一路前行,道路两侧的玉米地郁郁葱葱。不远处,一块巨幅稻田画映入眼帘,“加快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字幅和党徽图案熠熠生辉,另一侧,则是蒙古族少女手捧哈达的画面和蓝天白云下奔驰的骏马。如此美景,吸引了采访团停车驻足。

“田成方、林成网、渠成系。”这是采访团对前郭灌区国营红光农场的描述。

国营红光农场生产科长高军介绍,红光农场占地面积5898公顷,其中水田面积3334公顷。田野里阡陌纵横,沟渠连通,每一片稻田都是按照50米宽、1000米长的标准设计,形成了千米条田的壮观美景。

条条水渠、道道水闸遍布乡间,旱可灌,涝能排,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实现了藏粮于“水”。

饮马河西岸,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被一望无垠的绿浪环绕,全村270公顷的高标准农田里,鸭稻共生、蟹稻共生等多种先进绿色种稻技术的叠加效应,不仅让这片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的水稻品质卓越,更让村民们深刻地感受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可喜效益,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九台区稻米产业的发展。

一路行走,一路思考,一路收获。采访团顶着炎炎烈日,挥洒汗水采撷吉林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好经验,传递吉林农业发展勇立排头、率先振兴的好声音。

百尺竿头再奋进。吉林人民将牢记嘱托,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黑土地保护利用贡献“吉林方案”。


作者:王伟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