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您下学期还在这里教书吗?”望着孩子们那渴望知识的眼神,王秀娟坚定地回答:“我不走!只要还有一名学生,我就坚持在山里教书。”
1997年,王秀娟在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白石小学教书,至今已24年了。学生从刚来时的一百多名,到如今的16名,再到今年暑假结束后的9名,学校不断地缩小,但她依旧坚守、奋斗在这里。因为这里有她日夜牵挂的学生,她要用心去关爱、呵护他们。
有一次,她给学生们上课时,突然听到“嗵”的一声,循声望去,发现一名学生摔倒了,一开始以为是学生淘气,当跑过去查看时,发现这名学生脸色苍白、身体僵直、眼睑上翻。“这分明是抽搐的症状!”她一边让其他学生上自习,一边抱起这名学生就往村卫生室跑,途中她怕孩子咬伤自己,情急之下,直接将手指塞进孩子嘴里……孩子得救了,她的手指却被咬伤了,而她却觉得“孩子没事就好,自己受点伤不算什么。”
事情发生后不久,王秀娟专程对这名学生做了一次家访,家访中,她了解到这名学生从小就体弱多病,只要感冒发烧就会抽搐。摔倒那天早上,孩子就觉得浑身难受、四肢无力,本以为吃了感冒药会没事,结果还是发生了抽搐。
这次家访触动了王秀娟,为了更好保障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她做了个小药箱,里面放置了几种常见的必备药品,哪个学生不小心跌倒擦伤了,对其进行简单的消毒包扎;哪个学生有发热头疼的症状,对其测量体温,并把学生情况告诉其父母。
慢慢地,小药箱在学生们中间流行开了,不管哪个年级的学生,只要被蜜蜂蛰了、小虫咬了……都会跑去找她寻求帮助。现在,小药箱壮大了,发展成了校医室,药品种类丰富的同时,也配备了校医,孩子们的健康更有了保障。
为了让山里孩子获取更多知识、增长更多见识,她自学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创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尤其在学校缺乏英语老师的情况下,她还主动承担起四个年级的英语课。那时的她,经常是下课走出这间教室,急匆匆地奔向下间教室……她的辛勤付出没有白费,孩子们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了。
“虽然很累,可每当看到娃娃们走出大山,我的内心就会涌出两个字:值了!”王秀娟说。有一年,一名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假期回来看她,闲谈中聊到了英语,仍记得她的趣味单词记忆法,甚至这名学生还清晰记得学习“熊猫”这个单词时,王秀娟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攀爬的熊猫,又讲述了熊猫的珍贵、人工繁殖的不易,说熊猫是人们盼大的,最后教她们“panda,panda大熊猫,盼大盼大不容易。”“读音加配图,拼写与拼音相衔接,单词一下子就记住了。”
现在,学校里老师学生越来越少了,常有人问王秀娟:“你真想在这里教一辈子?”而她总是坚定地回答:“我要留在这里,教孩子们读书写字,陪伴他们成长。”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乡村教师这个平凡而又重要的岗位上,她通过“燃烧”自己,照亮山村孩子希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