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2021年7月1日 T18版
写在前面:
近年来,通化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聚力实施“十大行动、百项工程”。
“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623个、完成投资957.2亿元。创新型企业发展到127户,比“十二五”末翻一番;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种植结构持续优化,农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县域综合发展实力显著增强;28077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改造棚户区164万平方米、老旧小区361万平方米、农村危房21179户,解决6.1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一番耕耘,几多收获。
在广大干部群众聚力攻坚下,通化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市、交通管理模范城市,获得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美丽山水城市、最美旅游城市、新时代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名城和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等诸多荣誉。
通化,一座英雄辈出、薪火相传的红色之城。红色文化底蕴厚重,红色历史资源丰富。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根据地,民族英雄杨靖宇带领这支钢铁之军,与敌寇浴血奋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四保临江”战役的主战场,诞生了东北军政大学和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炮兵学校、工兵学校;
这里,还是抗美援朝可靠的大后方,42万志愿军从集安渡江作战,山城儿女无私无畏、奋勇支前……
一路从烽火中走来,红色精神深深烙在这片土地上,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通化人奋勇争先。
山城通化,仍在不断演绎着热血澎湃的奋斗故事……
6月22日建成通车的通化大桥。赵承奇 摄
赓续红色血脉红色基因筑牢“精神高地”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探寻通化这片红色热土,“红色之城,康养通化”的城市语,让人顷刻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底蕴和魅力。回望历史,每一处见证,又让人思绪飞扬……
来到位于通化市东昌区杨靖宇烈士陵园,苍松翠柏傲然挺立,草本葱郁,肃穆幽静。东北抗联的旗帜性人物、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长眠于此。
“每次来到这里,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联的英勇事迹,让我们肃然起敬,为之感叹!”陵园内,自发祭奠杨靖宇将军的市民李勇动情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通化,拥有丰富厚重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和党性教育资源。
打造独具特色的党性教育品牌,通化市充分挖掘利用红色资源禀赋特点,历时16个月建成占地1342亩、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杨靖宇干部学院,被中组部列入省(部)级党委(党组)批准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
坚持红色立院、特色兴院,学院开发了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东北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以专题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等为重要形式的教学体系;形成了走抗联路、唱抗联歌、吃抗联饭、讲抗联故事、抒抗联情怀的陪伴式教学模式,打造了抗联棋盘、抗联军校、抗联密营等24处现场教学点。目前,已储备智库专家高端课程9类300课,自主研发课程10类120课。
打造信仰之路的前沿。如今,杨靖宇干部学院这个让广大党员干部“补钙充电”的新阵地,这张红色信仰的新名片,正从通化、从吉林,走向全国。
参天大树,其根必深,其叶必茂。在这信念坚定的精神高地上,山城通化坚定传递党的声音,持之以恒赓续红色血脉。
担起红色使命红色精神激励担当作为
让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化广大干部群众以实干给出答案,让传承生生不息。
江水顺流而下,高桥踏浪而起。作为连接通化市江东和江北两个区域的重要纽带,建于1985的江北大桥,以“通化大桥”的崭新姿态涅槃重生。“新建桥梁设计长度317.5米、宽32米,双向六车道。桥体景观采用现代风格飞燕拱桥造型,寓意欣欣向荣、蓬勃发展。”项目总监赵立军告诉记者,建设期间,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常冒雨作业,只为早日交付使用。
探访山城项目建设一线,医药制造、食品加工、文旅融合……一个个推动经济、民生高质量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陆续按下“快进键”。
在一期投资30亿元的安睿特生物制药重组人白蛋白项目现场,机器轰鸣,技术员有序地指挥挖掘机开挖槽基,干劲十足。
走医药制造高质量发展之路,通化市融入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做大中药、做强生物药、做精化学药、补齐医药器械短板,着力打造千亿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2020年,通化医药产业产值增速达到10.8%。目前,正加速推进30个中医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甘精胰岛素顺利投放市场、重组人白蛋白进入Ⅰ期临床,19个化药仿制药开展一致性评价,加快实施安睿特注射级人白蛋白、柳河工业集中区大健康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葡萄酒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中国顶级冰葡萄酒城;实施人参产业振兴工程,117个产品、80个原料基地获“长白山人参”品牌授权,快大人参市场、清河野山参交易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园参和野山参交易市场;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一期投资30亿元的通化冰雪产业示范新城项目等一批项目加紧建设……
筑巢引凤,通化市还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全力打响一张清单、一网覆盖、一城通办和无差别受理、无障碍服务、无证明城市“三一三无”的“通·通办”服务品牌,用制度实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
谋振兴、开新局,伴随着红色精神汇聚心田,山城人民奋进拼搏,全力将家乡建设得更加富强美好。
重塑红色热土“红色山城”迈向幸福生活
踏上通化这片红色热土,如今硝烟散尽,留下的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精神,至今引领着山城百姓走向幸福。
美丽乡村,田园如画。本报记者 王忠先 摄
来到滨江公园“闲庭信步”,从晨光熹微到华灯初上,这里跳舞、散步、锻炼、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在茶余饭后,安享惬意生活……
小公园里的“大民生”。本报记者 李铭 摄
“这两年,通化打造了许多公园、绿地,还有‘网红桥’、徒步道等,不仅增加了这座城市的魅力,也成全了老百姓的心之所盼。”说起环境民生,市民陈旭竖起了大拇指。
从“住有所居”到“住且宜居”,老旧小区改造,让家住东昌区职工新区小区的刘洪军幸福满满。“修什么?怎么修?都征求我们意见。整体改造好了,房价估计要涨一涨。”
近年来,通化市大力实施精致城市建设行动,高标准建设通化新城,拓展城市空间。关东里小镇开工建设、取水口迁移工程建成使用,佟佳江旅游度假区、哈尼小镇建设快速推进……城市面貌和环境品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围绕精致城市建设,通化市精心打造10余处“口袋公园”,让百姓更具获得感。本报记者 李铭 摄
全力推动实施民生福祉提升行动,大力推进10大民生项目落实。稳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围绕建设东北东部区域医疗中心目标,突出抓好三甲医院、中医院、基层卫生机构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新时代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名城等一批荣誉称号。
冰雪示范产业新城,大项目引领大发展。本报记者 隋二龙 摄
传承红色基因、迸发红色力量。如今,炮火烽烟已经远去,但茫茫青山、滚滚江水见证着这座英雄城市的峥嵘岁月,红色精神早已深深镌刻进山城人民的血脉,如猎猎旌旗,激励着通化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