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2021年7月1日 T21版
写在前面: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白城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县(市、区)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夺取决定性胜利。生态环境实现系统性改善,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粮食生产能力跃上百亿斤台阶。新能源规模化、基地式开发领跑全省全国。全国唯一的杂粮及制品国家级专业检测中心竣工落成,物流电商、生态旅游稳步提升。成功探索“海绵城市+老城改造”模式,城市面貌发生历史性改观。白城被定位为国家级高载能高技术基地,融入吉林西部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谋划推进“白齐兴”生态经济跨省合作区战略构想,成功纳入《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组建政务服务“零跑团”,城市信用指数跃升到全国第24名,入选“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十佳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40%以上,40多万群众告别了棚户区和农村危房,社会保障提标扩面。“铁公机”立体交通构建成型。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建设海绵城市让白城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图为白城生态新区鹤鸣湖。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春华秋实。白城市在不断的探索和奋斗中,在一次次的赶超跨越中,让巨变在八百里瀚海酝酿、发生。
“海绵城市+老城改造”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等,为城市注入更加丰厚的文明内涵;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人居环境发生巨变;
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成为全省水稻种植第一大市;
系统推进“水草林湿”治理,让河畅岸绿、水丰草美的秀丽风光再现;
创优营商环境,吉林梅花等一批优质企业落户白城;
白城生态持续改善,水丰草美的秀丽风光再现。图为向海自然保护区。
东北第一条氢能公交路线投入运行,布局“北方氢谷”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
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的富裕白城、生态更加优美的美丽白城、人民更加幸福的和谐白城,正向我们走来。
生态建设 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
在蓝天、白云、清风的映衬下,洮南市胡力吐蒙古族乡的南山上,林丰草茂、果满枝头,处处鸟语花香、绿意盎然……而二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乱石满坡、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
1998年,洮南市胡力吐蒙古族乡的农民何殿起为了实现荒山披绿、秃岭染翠的绿色梦想,以义务治理和改造荒山为己任,治山不止。23年过去了,10余个树种,几十种野花、药材,100多公顷林草,6万多棵树木,10多万棵天然次生林……把这座昔日的荒山装点得郁郁葱葱,满目生机。
白城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图为镇赉县秋季稻田景象。
如今何殿起已过古稀之年,但他依然没有停下植树和保护荒山植被的脚步。“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守山一天,给后代留下一笔绿色财富。”老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片绿色,更是鹤乡人心中的希望和梦想。
白城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紧扣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系统推进“水草林湿”治理,通过开展“造林还湿双百万”“三年再造百万林”等活动,使生态环境实现了系统性改善。“十三五”期间,白城连通河湖泡塘124个,治理草原228万亩、植树造林175万亩、修复湿地150万亩。“河湖长制”“林草长制”的有效实施,更加筑牢了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连年来,白城市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白城的“绿色”发展底色,也孕育了相当可观的碳汇潜力。
消除贫困 巩固提升不歇脚
因病致贫是当前贫困发生最高的因素之一,也是扶贫干部心里的结。
通榆县什花道乡襄平村脱贫户王秀艳的丈夫患脑出血,王秀艳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扶贫干部帮她安排在吉运牧业扶贫车间,成为一名饲养员,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脱贫攻坚中,白城市坚持全覆盖、可持续的原则探索“双带四增”产业扶贫模式。五年来,白城市共落实种、养、加工等产业扶贫项目2178个,带动贫困人口21万人次,户均增收1450元。此外,白城市还创新实施了“三下沉两提高”医疗扶贫、“三帮扶一推动”驻村帮扶等工作模式,“两不愁三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乡村环境由“脏乱差”步入“净绿美”。
白城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向区域中心城市迈进。
2020年,白城市县(市、区)摘帽核验满意度均超过98%,高质量通过国家和省脱贫攻坚评估考核,为迈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建设 创优营商环境引凤筑巢
白城福佳科技有限公司在白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通过“无还本续贷”,解决了过去企业贷款到期后要先结清还款才能再贷款的问题。白城市将打造优质软环境作为提升发展硬实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惠企、暖企、稳企、护企、安企,市场主体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可喜的变化,也吸引了梅花、牧原等一批大项目落户白城。
创优营商环境,吸引一批优质企业落户白城。图为吉林梅花厂区。
今年6月4日,在央企助力吉林振兴发展座谈会上,53家央企集聚一堂,现场签约项目6个,引资额108.8亿元,为白城振兴发展注入了央企力量。
白城市还通过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群众“解绊”、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大力推行网上办事。在政务大厅设置综合受理窗口,企业和群众在一个窗口即可办理完所有事项。
2017年以来,白城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软环境建设“标兵单位”。2018年,被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十佳城市”。在“第九届环球总评榜”发布典礼上,被《环球时报》评为“2019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称号。“互联网+医保”35项业务“零跑腿”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城市改造 更多幸福敲响群众家门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白城市区各街道两旁楼宇闪烁的霓虹与“流淌”的车灯交相辉映,将城区的夜晚装点得五彩缤纷。
老城改造亮化工程让白城的夜晚更加璀璨。
“白城的变化是惊人的,以前的小区路面坑洼不平,车辆乱停乱放,城市面貌差。如今,白天走在路上可以赏花,晚上可以赏灯。小区环境好了,市民素质高了,越来越宜居。”市民冯浩说。
2016年,白城市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发端,全面铺开推进老城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从道路拓宽改造到地下管网提质完善,从小区美化到巷道改造,从公共设施配套到公用绿地建设……白城市成功探索了“海绵城市+老城改造”模式,实现了“老城变新城、小区变花园”的转变,白城市也荣获全国“优秀海绵城市”和“样板城市”,并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一城三区” 绘就美好新蓝图
“十四五”开局之年,白城市按照全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和“陆上风光三峡”建设任务,着力打造区域中心城、生态经济先导区、乡村振兴创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擘画“一城三区”发展的美好愿景。
今年3月22日,以“碳中和”为主攻方向的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得到批复,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5月28日,三一重能通榆制造基地首台风电机组在通榆县正式下线,标志着三一重能风电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项目全面建成投产,也使三一重能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整机+叶片”全部落地在吉林省的风电企业。
作为国家首批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全国唯一的风电本地消纳示范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国家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白城市积极承接我省“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全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向下游产业延展,向关联产业链裂变。
东北首条氢能公交线路在白城投入运行。
一项项新能源项目的落地实施,正是白城构建生态经济先导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用全产业链思维打造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全面向绿色发展转型的写照。
回顾过去,发展的脚步铿锵;展望未来,新的蓝图催人奋进。白城市委、市政府将在党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在吉林西部继续书写和谐幸福新白城的华美篇章。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本版摄影 戈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