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2021年7月1日 T09版
守水清清 护天蓝蓝
“铁军”是一个光荣的称号。
2019年,我省出台17项具体举措,打造了一支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铁军”是党领导下的队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急、所想、所盼。
今年5月,我省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培训大会,这次培训是我省生态环境系统有史以来组织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范围最广的一次执法工作培训。
培训的目标只有一个——打造执法“铁军”,用好治理“利剑”。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任务取得关键性胜利——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大环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为“十四五”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0年,我省更是坚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在深化执法改革、推动执法制度机制建设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聚焦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各类执法行动有效开展,全省共依法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1023起;建立了以“双随机、一公开”日常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常态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了污染源企业和执法人员名录库;疫情防控和服务“六稳六保”也取得明显成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坠凌云之志。多年来,全省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坚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孙铁表示,目前,全省生态环保执法队伍编制数量达到2600余名,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中的主力军和先锋队。我省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开展大练兵活动为载体,加快推动能力提升,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推动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步伐。
“十四五”是深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我省环保铁军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保持“严”的主基调,按照“三个治污”和“五个精准”的要求,坚持铁腕执法,持续保持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的高压态势,全面助力深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吉林日报记者 刘姗姗 通讯员 霍晓)
虎啸山林 豹跃青川
你听,广袤的白山松水,吹响了建设国家公园的嘹亮号角……
你看,勤劳质朴的吉林儿女,此刻正积极行动、筑梦山林……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和森林面积的减少,野生东北虎豹数量急剧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境内野生东北虎豹基本销声匿迹。
东北虎
2016年12月5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正式获批;
2017年1月31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方案》印发,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进入实质推动阶段;
2017年8月19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公园体制改革试点进入全面推进新阶段。
在国家顶层设计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了35项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试点建设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轨道。
管理网格的铺开也在同步进行。2017年8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在长春挂牌成立;同年9月,吉林片区6个分局挂牌成立,初步搭建起保护管理机构,落实了保护管理责任。
管理机构的搭建,为开展保护行动和推进保护措施提供有力支撑。几年来,密集开展了“打击滥捕乱猎野生动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清山清套”“森林防火”“疫源疫病清除”等专项保护行动,充分保障了试点区自然资源资产和野生动物安全。
——连续25年实施全省禁猎,大幅度减少了对虎豹的人为干扰和伤害,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实现了恢复与快速发展,为东北虎豹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链;
——从1998年起,先后建立起6处以东北虎豹保护为主的保护区,保护总面积达到33.8万公顷;
——结合国有林场整合,开展生态移民,有计划地将虎豹保护重点区内的人口全部迁出,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为虎豹让出生存空间;
——建立损害补偿制度,有效化解人与虎豹等野生动物的矛盾冲突,实现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目标;
——加强与院校、国际组织及虎豹分布国的合作与交流,掌握了野生动物活动规律,有针对性提出保护措施,提升了我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水平;
——开展“吉林省生态道德特色学校”“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体验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普宣传基地”等创建活动,生态文明价值观从小抓起;
——加强社区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各种反盗猎巡护、野生东北虎豹及有蹄类动物监测等保护工作,社区共建效果显著。
东北豹
统计数据显示,我省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已分别由1998年的4至6只、3至5只增加到37只和48只以上。
在做好东北虎豹保护工作的同时,我省还先后开展了中华秋沙鸭、白鹤等标志性物种的专项保护行动,各类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进一步治理和改善。
山河一新,岁月一新。从濒临灭绝到繁衍生息,东北虎豹身影从再现到频现,珍稀动物从难见踪迹到安家落户,长白林海正在逐步嬗变为虎豹腾跃、生机盎然的乐土。(吉林日报记者陈沫)
百里碧波 满塘荷香
近年来,我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稳步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建设,东中西部生态修复齐头并进,夯实绿色发展基础,绘就吉林绿色发展新画卷。图为白山水电站大坝。
查干湖畔,六七月份正是最美时节,百里湖面碧波万顷,满塘荷花香溢四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上游断流、连年干旱等诸多原因,查干湖干涸缺水、鱼苇绝迹,面积由近500平方公里缩小到50多平方公里,当地人称“查干泡”。
1976年,一场浩大的引水“救”湖行动拉开大幕。全县总动员,历时8年,完成了被誉为“天字号”的水利枢纽项目——“引松工程”,引松花江水“复活”查干湖,这一壮举让查干湖水域面积恢复到42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达到514.2平方公里。
然而,好景不长。掠夺式捕捞再度让查干湖陷入困境。
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查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身份”升级,一系列为查干湖量身打造的生态保护措施次第铺开:
——成立查干湖生态保护与发展委员会、查干湖生态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查干湖生态保护研究中心,对《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编制和修订了《查干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等规划、规定,为查干湖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完成保护区勘界立标和《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工程规划》《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四五规划》,为查干湖的保护和后续发展提供支撑;
——推进西部供水配套工程,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退耕还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草甸草原保护与恢复,安装保护区界碑界桩、清运处理垃圾,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打出生态保护“组合拳”。
如今的查干湖,鸟类种类达248种,种群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累计观测到野生脊椎动物336种,在草原上发现了多年未观测到的赤狐等哺乳动物。查干湖,已成为无可替代的生态群落和生物宝库。
生态保护做“加法”,生态整治做“减法”。反盗猎、整治乱砍盗伐、整治侵占破坏林地、整治非法狩猎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常年开展;查干湖的渔业及副业生产全部由国有渔场查干湖渔场实施,整治滥捕;严把项目准入和建设关口,未经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允许开工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湖区生态压力;拆除违建设施、完成油井水封闭和地貌恢复,全力减少人为活动造成的破坏。
如今,查干湖的水质越来越好,年产鲜鱼6000吨,探索出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生态渔业发展模式;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形成了查干湖“春捺钵、夏赏荷、秋观鸟、冬渔猎”的独特旅游品牌,旅游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一湖净水,是对生态保护的质朴解读;美景再现,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完美诠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吉林大地定会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吉林日报记者 何琳娣 陈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