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2021年7月1日 T24版
就业创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16年至2020年末,我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220万人;2019年末,一二三产就业人员比例分别为32%、20.8%、47.2%,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倒金字塔形的就业结构映射出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2020年末,在岗公益性岗位人员8.1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率达到100%……
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吉林省选拔赛决赛现场。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全省就业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近年来,我省将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搭起就业立交桥、织密为民服务网,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有事可干、有业可创,在政策红利下,我省就业工作绘制出全新的幸福底色。
“刚毕业就赶上这个现场招聘会,立马准备了个人简历过来参加。”今年22岁的许梅7月将从中医药大学毕业,3月初参加了在省人才市场举办的“吉聚人才”专场招聘会,这对她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通过这次招聘会,许梅找到工作的同时,还有近千名城乡劳动者达成就业意向。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源。近五年来,我省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加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供给,促进城乡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创业。全省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稳就业先要稳企业。“我们用社保降费省下来的钱来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投入研发、扩大生产、引进人才……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有助于留住人才,增强凝聚力。”去年疫情期间,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享受到我省出台的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实现了让企业减费簿上“添一笔”,发展活力“加一分”。
“社保费减免缓政策,对我们来讲犹如一场及时雨。”长春市鼎丰真人力资源部经理韩越说。按照政策,去年疫情期间为中小微企业免征养老、失业、工伤保险3项费用的单位缴费部分,相比以往,一个月要少缴纳一半费用。
援企稳岗、应急稳岗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助力企业脱困发展、稳定就业岗位的一项重要举措,我省积极探索发挥失业保险基金的支撑作用,持续发力援企稳岗稳定就业。
“启动实施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通过‘减、免、缓、返、降’社会保险纾解企业困难一揽子政策,形成叠加效应,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缓冲。”省人社厅养老保险处处长李大鹏说。
“在外地打工8年了,今年通过老家这边的‘春风行动’找到了合适岗位,再也不用离家那么远去赚钱了。”长春市九台区的崔辅兴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正愁着去哪儿务工的时候,年初参加我省举办的“春风行动”招聘会,解了全家的燃眉之急。
为了促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我省成立了全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推进大会。制定出台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文件10余个,在场地安排、税费减免、融资贷款、创业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2018年以来命名的95个省级返乡创业基地发放资金补助3520万元。开展返乡创业示范县创建活动,命名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24个。
促就业、保民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我省将着力从拓宽就业渠道、实施精准帮扶、创新服务手段入手,以高质量人社工作服务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教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近年来,我省把基础教育重点工作落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设上,把重锤敲在提升学校软硬件质量上,使吉林省成为全国第8个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省份。
我省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目标,持续加大资金保障,实行校舍建设项目、设备购置项目分类管理。参与改造的学校条件明显改善:全新的教室墙面平整,采光通透,课桌椅配备齐全。2019年,我省在现有改造基础上,实施提升项目建设,累计投入21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72万平方米。
2014年,农安县吹响了创建“温馨村小”、振兴乡村教育的号角: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激发村小办学活力。基于这样的目标,农安县不断探索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路。其创建的“温馨村小”成果被中组部评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创新案例”;“温馨村小”创建项目连续两年被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评为创新案例奖,同时还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七一”前夕,记者走进农安县。在黄鱼圈乡连三坑村小学,经过整修的室外活动场地上,孩子们正在排练庆祝“七一”活动的舞蹈。校长高佳望满心喜悦地向记者介绍学校近两年的变化:“之前你们来时看到的是新校舍,眼下,我们不仅硬件越来越硬,软环境也越来越好。县里给了10项特岗教师倾斜政策,让越来越多师范院校的尖子生自愿来到我们农安的村小。”
近年来,我省各地幼儿园组织各种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省2018年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全省教育系统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制定具体计划,突出特岗教师的优待政策,明确培训内容,完善培训管理,真抓实抓基层学校教师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提升教学硬件设施、开展城乡教师协同教学科研活动、建立乡村“名校长”“名教师”培养体系,让村小教师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除全力支持特岗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之外,2019年起,我省还组织实施“银龄讲学计划”。一批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补充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他们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帮助学校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大安市、通榆县、洮南市、白城市洮北区、靖宇县、临江市、龙井市、和龙县、安图县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定连片特困地区县(市、区)和边境县共招募银龄讲师80名。
通过不断推动教师教育改革,我省成为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免评备案试点省份。全国首个省级“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也落户吉林,基地对接乡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引领全国各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开展学习实践。
少年强则国强,莘莘学子,祖国未来的希望。
各地村小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校本化、乡土化的创建理念,因地制宜挖掘办学优势和特色项目,建立音乐、体育、美术、剪纸、书法、种植、养殖、科技等兴趣小组,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给吉林的父老乡亲们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健康:
从排队看病到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医服务……近年来,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就医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家住长春市二道区八里堡的刘桂兰患有脑梗、高血压和白内障,多年来几乎半卧在床。自从家庭医生到她家进行“一站式”服务后,不仅她的白内障被治好了,而且还能下地干活,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远在洮南市永茂乡的二段村卫生室一片忙碌景象,除了有人在打针输液,还有很多人找宋娟医生看耳鼻喉病,十里八村都知道,这里的微创技术和设备一点也不比县里差。63岁的村民张忠臣鼻塞严重,本以为是感冒,可怎么吃感冒药也不见效。找到宋娟一看,原来是鼻息肉导致的鼻塞。宋娟利用微创技术为他做了手术,鼻塞症状立刻解除了。
刘桂兰和张忠臣,一个在城市,一个在农村,地点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就医变化和感受,“这些年,基层的医疗环境和条件大变样,看病让人既放心又舒心!”
基层医生是守护好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连接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全省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7345个,常驻人口签约服务率达到32.25%,重点人群签约率为55.38%;全省建有社区服务中心237个、服务站78个,乡镇卫生院759个、村卫生室8733个。推进16个试点县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成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35个、中医馆965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率达100%。
在梨树县,曾患脑梗死的钱大爷通过中医康复治疗恢复了自理能力;在德惠市,每到“三九”和“三伏”天,杨阿姨总会去敷三九和三伏贴,多年慢性咳嗽没再犯过……如今,基层老年人都能像他们这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这是老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看病状态,再也不用车马劳顿去市级医院挤一床之位。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提升公共医疗服务能力,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使全省百姓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为健康吉林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