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2021年7月1日 T07版
我省农业现代化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收割机在稻田作业,拉开秋收序幕。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和我省评估情况,在相关24项指标中,我省有8项指标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11项指标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水平处于全国粮食主产省中位,已跨上基本实现现代化门槛,呈现出快速发展、整体跃升的良好态势。我省农业现代化在全国的第一方阵地位进一步稳固。
舒兰市白旗镇将香瓜种植列为全镇主导产业,大力打造白旗香瓜品牌,有效助力农民致富增收。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吉林代表团审议和视察吉林时对我省作出重要指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去年总书记视察吉林时指出:“从全国看,吉林处于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方队,要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这既是总书记对我省农业发展的殷切期望,更是立足于缩小工农差距,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对我省农业发展的肯定和鞭策。
几年来,我省坚持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引领“三农”发展的根本方向,围绕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狠抓重点任务落实,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梨树县根植黑土地,在特色上下功夫,引领农民种植芹菜、大头菜、香瓜、棚膜蔬菜等,力争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大的效益。这是高家村村民在采摘香瓜。
产业体系加速融合发展。坚决扛起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综合产能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阶段性水平,粮食商品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单产水平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17户,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1户,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产业的纵向拓展和横向嵌入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
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村民在凉亭里乘凉、聊天。
生产体系加速完善提升。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3530万亩,农机化水平达到89.2%,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发展呈现新水平。
经营体系加速创新突破。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蓬勃发展,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到14.6万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8.4万个。用创新的办法,加快培育经营主体,加强质量素质提升,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机制。
在舒兰市金马镇新立村,村民们早早起来进行翻地、施肥。
绿色农业加速全面升级。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总结推广“梨树模式”,推广保护性耕作2800万亩。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2018年开始连续保持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9%。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98%以上。
发展动能加速转换释放。积极稳健推进农村改革,在很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我省是全国唯一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已建设村级金融服务站2000多家,农业保险实现主要农作物全覆盖、扶贫保险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
下一步,在此基础上,继续做好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力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突出抓好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和品牌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释放活力动能,积极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立足吉林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省情实际,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始终着眼厚植吉林农业特色优势,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农业现代化引领乡村振兴,支撑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内外兼修催蝶变 乡村振兴正当时
6月的松辽大地,草木葱茏,绿意浸染。干净的农家小院花团锦簇,宽敞的马路两旁郁郁葱葱,规范化的种植养殖基地生机勃勃,标准化的温室大棚排列有序……一幅令人欣喜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环境整治到美丽乡村,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近年来,我省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农村发展成绩亮眼。
政策引领,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强化党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优秀等次市(州)占比70%、县(市、区)占比76%,全省村“两委”负责人“一肩挑”比例由67.2%提升至78.4%,招录“订单式”农科生300名,农民工返乡创业11.72万人。2020年,省级财政共筹措拨付乡村振兴方面资金794.21亿元,比上年增加15.3亿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省贫困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513元增加到10052元,年均递增23.4%,10.2万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完成,实施设施园艺、畜禽养殖等9大类产业扶贫项目4751个,出台返岗就业10项政策举措,贫困劳动力就业10.7万人,18.4万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22.9万人领取养老金,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失学辍学。
深化农村改革,释放“三农”发展动能。我省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96.4%。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基本实现县乡全覆盖,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面积的48.7%。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共清查确认账面资产531.1亿元,9362个村完成了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占涉农村总数的99.4%。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加强,乡镇银行业机构覆盖率和保险服务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99.3%。60%以上的基层供销社得到恢复改造,发展到616家,乡镇覆盖率100%,挂牌运营和正在着手组建的现代农业公司110家,全省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补短板强弱项,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以来,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1.3万公里,一体化巩固提升62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消灭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空白点”,农村公共文化载体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实施村庄道路畅通工程,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农村公路发展成果,2020年新改建农村公路3202公里,“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由13个增加至17个。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比2015年提高近40个百分点。补齐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短板,新改扩建农村幼儿园271所,新增公办学位2.2万个,新改建中小学校舍面积58万平方米。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8733家乡村医疗资源配置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定向招录村医671人,免费培养全科医学生363人。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697万人参保任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载体建设,新建文化小广场347个,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农村面貌提升。2020年,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达100%,90%以上行政村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施农村改厕90万户,完成了114个重点镇和重点流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累计打造“三A”级标准示范村4000个,占行政村总量的43%,创建美丽乡村250个,打造美丽庭院、干净人家40万户。
加强基层治理,乡村宜居内外兼修。通过持续提升村民自治能力,推进村务公开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健全村级议事协商机构和民主听证、议事、咨询等制度,乡风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县级及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分别占比50.5%、70.9%,建立乡镇法治辅导站1413个,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22万余人。(吉林日报记者 闫虹瑾)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