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2021年7月1日 T27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党的领导下,吉林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吉林奇迹”。而今,吉林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一幅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生态宜居的美好画卷正在白山松水间铺展开来……
盛夏时节的吉林大地,满目葱茏,景色如画。漫步在城市街巷、乡村田野,一座座城市万象更新,一个个乡村美丽动人,在吉林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幸福吉林”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新时代的吉林振兴托起了百姓稳稳的幸福。
百姓的生活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长春市二道区委宣传部提供)
打造现代文明都市 让百姓更有幸福感
百姓的幸福不是喊出来的,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是由衣、食、住、行的一件件具体的小事汇聚起来的。就在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中,百姓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6月的长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草清香。公园里,人们悠闲地散步,伴着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和花海、草坪、绿树一起呼吸清新的空气;路上的洒水车辛勤奔走,洋洋洒洒的水雾送出阵阵清凉;道路两旁,一街数景,园林工人们忙着修剪枝杈、栽植花卉,铺好崭新的人行步道,连井盖都绘上彩衣,为城市建设带来了诗情画意,处处彰显着独特的风采……
“我家住在伊通河畔,以前没治理的时候,夏天味道太大,从来不敢开窗户。后来长春开展综合整治行动,不仅疏通了全流域的河道,还打造了沿河百里生态长廊。除了伊通河,咱长春这些年还建了不少公园、湿地,个顶个的美,这可真是给咱老百姓造福。”说起身边变化,市民张媛媛竖起了大拇指:“前几年政府全力推进旧城改造,整座城市旧貌换新颜。环境日益优美,市里又逐步打造现代化立体交通,快速路纵横交错、轻轨快捷便利、地铁来去如风……城市迎来出行新时代,绿色宜居的生态智慧城市正在崛起。”
在党的领导下,吉林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收获了幸福生活。 (长春市二道区提供)
如今,景色宜人、生态宜居、街景宜游已成为我省各地城市建设的新目标。在通化市,地上公园广场、地下智能停车场、路边微地形景观带、街区地下通道建设等一批批市政工程建设项目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在梅河口市,辉发河穿城而过,城区道路平坦宽阔,建筑鳞次栉比,街区美丽多姿,一个个居民小区环境整洁有序,可谓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城市”;在延边州,市县一改昔年旧模样,游园广场遍布,安居工程惠及全州百姓,周边景区升级改造,旅游经济发展前景远大,百姓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白城市,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发端,全面推进老城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使老城变新城,街区变花园,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说不完道不尽……
近年来,全省每一座城市都打造出不同的风情,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个个响亮的“国字号”头衔,全省城市建设成果熠熠生辉,吉林人倍感自豪。
瞧这一家子,漫步在吉林市青山绿水中间,充满了浓浓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李婷 摄
打造美丽乡村 把“金山银山”搬回家
全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是发展所需,更是民之所盼,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自2018年5月,《吉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后,全省上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各地根据自身特点规划乡村建设、开发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我省的乡村尽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绿化带、干净整洁的农家院,处处给人以干净、整洁、清爽、舒畅的感觉,乡村美景如诗如画。
村民依靠最纯正的“土味”和手艺,不出村子就能打工赚钱,在家乡的田野上“种”满希望。打造好一村一品,村民也能靠勤劳的双手把农家乐、乡村游做成招牌,把“金山银山”搬进村里和家里……
“没想到我这个农村老太太,一年靠上班还能有好几万元的收入!”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59岁村民刘玉华一提起这些,心里就美滋滋的。
一百年来,风雨兼程,沧桑巨变。今日吉林风华正茂,老百姓的生活更是红红火火、和谐幸福。 (长春市二道区委宣传部提供)
刘玉华是土生土长的马鞍山村人,半辈子靠种地为生,“家里一公顷多地,全家一年大概两万元收入吧。”令她意外的是,自己做农家饭的手艺有一天也能变成“生金”的本领。2019年,吉林省如美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确定以“企业+村集体+村民”联合运营方式,进行马鞍山村整体旅游发展创业。刘玉华有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在游客旅游餐厅做饭。在家门口打工两年多,刘玉华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腰包鼓了,人也变美了。
30岁的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村民王业星一家四口人靠种地每年收入七八万元。2017年,小山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村民开启了从种田到打工的序幕。妻子在花海售票,王业星凭借制作玫瑰鲜花饼的手艺,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心愿。夫妻俩每月多了四五千元收入,小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香甜。
延边州和龙市光东村村民金贞淑为游客表演朝鲜族舞蹈,每年增加3000多元收入;59岁的辽源市工农乡大良村村民陈女士,趁着农闲时到村里的芍药花海景区做农家大锅炖,也赚起了“外快”……
打造民生工程 让百姓的生活比蜜甜
社区建设关乎着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乎着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省提出了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宗旨、以建设幸福和谐美好社区为目标,实现基层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为居民群众服务全覆盖、社区综合治理全覆盖的幸福社区建设新模式。
近年来,吉林省打造多个宜居城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长春新区提供)
最近,老党员田少燕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自从参加了社区文化课堂,不仅学到了更多知识、锻炼了身体,还认识了许多居民并成为朋友,每天生活充满阳光。“不仅有文化课堂,阳光社区还有舞蹈队、合唱团、乒乓球、太极拳等各种团队,社区里不少老年居民都加入进来,大家天天在一起活动也不觉得没意思了!”为了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得,长春市高新区双德街道阳光社区通过声乐课堂、舞蹈课堂、书法课堂等多种形式引领辖区居民生活,让老年居民用健康的文化活动来充实精神文化生活、融洽邻里关系、创建和谐社区。
“小李呀,上次你给我剪的发型大家都说精神!”“王妈妈,这次咱还这么剪。”在长春市南关区鸿城街道东风社区,志愿者小李正在空巢老人王大妈的家里为她理发。大妈笑容满面:“现在的社区是越来越贴心了,我们这些老人不用出门就能享受到各种服务,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们感谢社区,更感恩党!”
东风社区有60岁以上老人3159人,其中孤寡、失独、空巢老人1806人,占57%,对于这部分老人,政府不仅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补贴,社区还推出了“微孝益家”服务项目,通过申请政府购买服务资金,专门针对孤寡、失独、空巢老人提供伴随式服务,如定期义诊、搞卫生、理发、洗衣服、代买购物、亲情陪伴等,切实改善提升其生活质量。
“你看这坐便椅,还有这防滑地垫、感应灯、防撞条都是政府给咱安装的,我今年80多岁了,还在享受着党的关爱。我是一名老党员,一辈子爱党、敬党,一辈子感恩党,跟党走!”近日,家住长春市二道区的赵大爷享受到了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服务,老人表示,改造后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日子越来越好,生活更有盼头。
“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前行,长春一批民生工作亮点工程扎实推进,极大地满足了百姓需求,市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实施“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制度,滚动实施无籍房确权工作,在12个城区、203所学校全面铺开“蓓蕾计划”,设立“民生惠民超市”并发放“幸福惠民卡”,开展低保尿毒症患者免费透析,保护贫困患者健康权益……浓浓的民生情怀,提升了长春这座城市的幸福感,居住在此的百姓正用日常点滴的小事诠释着:“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播种精神文明之花 绘就城乡幸福底色
近年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文明创建工作,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凝聚起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大批道德模范和“吉林好人”脱颖而出,引领着社会新风尚,成为吉林最暖心的人文名片。截至2020年,我省已有7座全国文明城市,地级文明城市实现零的突破。创建了一大批文明村镇,现有全国文明村镇153个、省级文明村镇581个、市级以下文明村镇3779个。
我省组织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兴起,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幸福的温暖力量。
截至2020年末,我省有实名注册志愿者250万人,志愿团体1.34万个,志愿服务项目2.44万个。组织1521个县级脱贫攻坚志愿服务队、1337个民间志愿服务队、22万名志愿者,深入全省8万户贫困户家中开展了志愿服务。2020年疫情期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农产品促销活动,帮助村民、涉农企业销售约2035万元农产品,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题。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支支志愿服务大军活跃在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志愿者们用奉献和爱心,构筑起大爱无疆的暖心图景。百姓需要的地方,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志愿服务在身边,遇到困难有人帮。
文明创建有声有色,道德春风处处涌动,善行义举层出不穷,扶危济困传递大爱。吉林大地,正在奏响嘹亮的文明幸福之歌。
(吉林日报记者 姜忠孝 韩雪洁 王文辉 吴茗 刘颖 马贺 于悦 韩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