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大型纪念特刊·初心如磐·传承丨精神火种 生生不息

作者:潘锐 米韵熹   更新时间:2021-07-01 07:51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吉林日报2021年7月1日 T28版

精神火种 生生不息

鲁迅先生曾言: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奋斗征程,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与信仰、理想与追求,犹如不灭的火种,闪耀在历史的星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每一块土地都有自己的精神特征,每块土地都有独特的记忆密码。于吉林这片白山松水而言,红色就是属于她的精神底色。

在党的百年华诞这一天,我们选择4位红色传人讲述革命先烈在吉林大地播撒革命火种的故事,为了民族独立甘洒热血的故事,以家国为重隐秘而荣光的故事。他们中,有的是化名英雄,有的是改名英雄,当然,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

以历史见证信仰之光,回答“我们从哪里来”;以信仰凝聚复兴力量,探寻“我们到何处去”。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寻找马尚德

一块桦树皮——杨靖宇家的“传家宝”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人,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40年2月在与日伪军的激战中壮烈殉国,时年35岁。

讲述人:马继志,杨靖宇之孙

抗战胜利后,为了寻找祖父马尚德的消息,我的父辈到处打听,可每次都失望而归。直到多年后,他们才知道赫赫有名的抗联英雄杨靖宇就是离家多年、杳无音讯的父亲马尚德。

1905年2月,我的爷爷马尚德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五四运动期间,正在确山县立高等小学读书的爷爷开始在师生和群众斗争中崭露头角。按照家乡早婚的习俗,1922年,爷爷与奶奶郭莲结婚,婚后继续求学。1923年,爷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27年6月,经中共驻马店特支批准,爷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春天的一个夜里,爷爷回到久别的家中,看了一眼熟睡的儿女,对奶奶说:“明天我要出一趟远门,可能很长时间回不来,家里就交给你了!”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永远。

爷爷离家时,我的父亲马从云刚刚一岁多,姑姑出生仅5天。1945年,奶奶在临终前把家中仅存的一张爷爷在开封读书时的照片交给我父亲和姑姑,让他俩带着照片去寻找自己的父亲。

为了完成奶奶的遗愿,也为了能够找到至亲,父亲带着姑姑,四处打听爷爷的下落。我们家人一直在寻找马尚德,而组织上也一直在寻找杨靖宇的家人,但是因为战争期间很多档案资料都损毁或遗失,为查找带来很大困难。1950年,东北烈士纪念馆兴建时,找到一张发黄的“履历表”,上面依稀可辨地写着:“马尚德,到东北后曾用名杨靖宇……”后来经确认,肯定了爷爷的老家就在河南确山。父亲和姑姑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位“头颅可断腹可剖”的民族英雄杨靖宇就是他们日思夜想、苦苦寻找的马尚德!

1953年冬,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我的父亲终于再次见到了祖父马尚德,但此时的祖父早已壮烈牺牲,亲人们看到的只是他被保留下来的头颅标本……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在通化修建杨靖宇烈士陵园。1958年2月,杨靖宇烈士陵园举行了近万人参加的公祭安葬大会,爷爷从此长眠在这片他用生命和气节捍卫的黑土地上。我的父母从爷爷战斗过的地方带回一块桦树皮,作为马家的“传家宝”,逢年过节或在爷爷的忌日,母亲总会用这块“传家宝”教育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大姐原名马婷,1958年在通化举行公祭安葬仪式时,一位曾经与爷爷生死与共的老战友给大姐起了马继先这个名字,意思是继承先辈遗志、弘扬烈士精神,做无愧于杨靖宇将军的后代,因此,我们五个兄弟姐妹的名字从大到小依次是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而“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则成了我们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

我们五个兄弟姐妹都是最普通的工薪阶层,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在我们心里,英雄的后代也许不能像先辈一样轰轰烈烈,但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对爷爷最好的告慰。我曾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因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但是没有人知道我是杨靖宇的孙子。服役期满后,我回到郑州铁路局,成为了一名火车司机,直到退休。

2005年,弟弟继民受靖宇县邀请担任县长助理,协助当地发展红色旅游。2019年,我的儿子从天津大学毕业,作为选调生,来到他的曾祖父曾经抛洒热血的地方,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和吉林这片黑土地的故事,还在继续。

信仰的力量

马骏与全家福合照

马骏:(1895-1928),又名马天安,吉林省宁安县(今属黑龙江省)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党员,五四运动时期著名活动家和学生领袖,东北地区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8年2月英勇就义,年仅33岁。.

讲述人:马丽颖,马骏孙女

我的爷爷马骏1895年出生于吉林省宁安县(现在属于黑龙江省宁安市)。在爷爷小时候,太爷爷马喜贵经常往返俄罗斯从事商贸活动,并从俄罗斯引入火力发电设备,从事粮食加工产业,家境殷实。

1915年,爷爷考入南开学校,在校期间,当看到帝国主义蹂躏他热爱的祖国,当权者出卖他所珍爱的国土时,爱憎分明的爷爷毅然投身到爱国运动当中。1919年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爷爷奔走呼号,积极参加罢课、罢市斗争,因为人正直、工作干练、认真负责,爷爷被学生们推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成为天津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曾以学生代表的身份,面对当时的大总统,逼迫其电令我国在巴黎和会代表拒绝在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上签约。爷爷率领天津、北京、山东、河北等地学生5000多人在天安门、总统府,与反动政府进行坚决斗争。很快,青年学生爱国运动遭到反动当局的残酷镇压,爷爷被捕入狱。出狱后的爷爷说:“入狱前的马骏是家人的马骏,出狱后的马骏是国人的马骏。”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

1920年1月,爷爷再次被捕入狱。在狱中,爷爷一面绝食与反动当局斗争,一面秘密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从此,爷爷的信仰就再也没有动摇过。是年,爷爷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爷爷作为党组织派到东北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回到家乡吉林。他在宁安建立起吉林第一个党小组——宁安党小组,也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党小组。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上海20万工人开展大罢工,消息传来,全国响应,爷爷领导吉林人民也加入了这场声援五卅的斗争。在爷爷领导下,吉林教育界沪案后援会成立,爷爷被推举为会长,随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吉林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后援活动规模非常大,由当时省城吉林迅速扩展至长春、四平等30多个大小城镇。吉林省各界群众声援五卅斗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规模空前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为吉林省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准备,并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吉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新篇章,在这一斗争中,爷爷始终站在斗争前列。

1927年秋,受党的指示,爷爷临危受命,秘密返回北京,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就任中共北京临时市党部书记兼组织部长,负责重建北京市委、恢复北京地下党组织的工作。正当爷爷全力以赴开展工作时,1927年12月3日,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1928年2月15日,爷爷被奉系军阀杀害,英勇就义。

爷爷牺牲时爸爸只有6岁,对父亲的记忆仅仅停留在幼年坐在父亲的肩头。但在我家,爷爷好像从未离开,奶奶的讲述、爸爸的教诲常常浮现在脑海中,长辈们把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和爷爷的革命故事变成了家族成员责无旁贷的职责。正是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38年来,我一直担任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民族校区的校外辅导员,每年清明节为孩子们讲述马骏烈士的故事,弘扬马骏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和教育下一代要珍惜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英雄的身影在历史深处渐行渐远,然而英雄的精神却不曾因岁月抹去荣光。爷爷曾用青春践行信仰,用鲜 血 书写信 仰。今天,我们继续坚守和传承这种信仰,就是对英雄最高的礼赞和纪念!

精神不朽

寒葱岭战迹地

陈翰章:(1913—1940),吉林敦化人。1932年参加吉林中国国民救国军,任总司令部秘书长,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率部与日军作战时由于叛徒告密,被敌人包围,最终牺牲,年仅27岁。

讲述人:鄢成,陈翰章外甥

我的舅舅陈翰章1932年参加吉林中国国民救国军,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率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与日军作战时牺牲,年仅27岁。不过,今天我要讲述的不是舅舅陈翰章的卓越功勋,而是我的姥爷陈海和舅舅陈翰章之间的故事。

姥爷壮年时辛勤经营,家境殷实,可自从舅舅投身抗日后,姥爷就变了,成了远近闻名的赌徒。直到8年前,舅舅的40余篇日记面世,才揭开了姥爷“赌徒”的真相。

陈家四代单传,舅舅是姥爷中年得子,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32年,19岁的舅舅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岁时升任救国军总部秘书,22岁时已是抗联第二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舅舅曾率部破刘家堡、半截山,打死日军守备队指挥官,突袭镜泊湖水电站。随着舅舅的名声越来越大,家里的日子却越来越难。三天两头来人骚扰,软硬兼施,让我姥爷劝降儿子。敌人曾把姥爷、姥姥和我妈抓进宪兵队,严刑审讯,将姥爷装入麻袋里踢打,给姥爷灌辣椒水。我妈跟我讲,从宪兵队出去后,姥爷变了,经常外出失踪,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回家时两手空空,跟要饭花子似的,村里人都说姥爷是出去赌博输光了。

没多久,原本殷实的家彻底衰败了。那么,姥爷真是个赌徒吗?

据日军第八守备队战史记载,1939年秋,陈翰章率部在敦化通往大蒲柴河的寒葱岭一带,指挥了针对日满伪军后勤补给车队的伏击战,日军死伤53人,缴获了重、轻机枪等武器。

寒葱岭伏击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也给陷入困境的抗联以极大振奋。舅舅在日记中记载,这一年他与姥爷6次相见,最后一次见面就是在寒葱岭伏击战后让姥爷给南满省委书记、第一路军副司令魏拯民送信。

其中,1939年4月29日记载,“我苍颜年老的父亲,在我向南方出发后,被日寇派遣到官地,给各地传递照片,向各部落宣传。他们的目的是收抚我,让我成为他们的走狗。我十分荣幸正在抗日救国事业的途中,发挥着重大的领导作用,遭到敌人在军事上的疯狂进攻。作为政治上采取的一种手段,用各方法来诱引我,我是非常光荣的。一方面,我的父亲有特殊的价值,另一方面,当我在心中想起60余岁的老人,受到威压而不停奔走,不免有莫大的震动。”10月23日的日记中,则明确记载着舅舅托父亲送信给魏拯民的史实。这才让我们明白,所谓姥爷“赌博”另有隐情,原来姥爷利用进山寻找陈翰章劝降的机会,悄悄替抗联传递情报。

姥爷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但是他的隐忍、坚韧和付出令我敬仰。这也让我意识到,在战争年代,一个英雄的身边和身后,还有很多默默无闻、却做出牺牲的人。寻找、挖掘这些不为人知的英烈,既是我的情感使然,也是我的使命使然。

我在敦化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负责守护陈翰章烈士陵园,每天接待祭奠陈翰章烈士的游客,讲解陈翰章的英雄事迹。同时作为一名抗联历史爱好者,我自费搜集、整理、寻访抗联烈士资料,目前已经挖掘了3名英烈的资料。

每一次挖掘和寻访,都像是一次与英烈的对话,让我一次次感受到抗联精神的伟大。

精神不朽,精神会引领更多人一直走下去。

隐秘而荣光

李恩举

李恩举:(1893-1941),原名李晋三,吉林省榆树县大坡镇怀家村人,193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系佳木斯市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共北满省委、下江特委交通联络站负责人。1941年英勇就义。

讲述人:李屹松,李恩举之孙

热播剧《悬崖》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其中有一个片段讲述的是佳木斯一批地下党,被秘密押往哈尔滨。在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中,被押送的人中就有我的爷爷李恩举和大姑爷董仙桥。

我的爷爷李恩举出生于吉林榆树的一个大户人家,爷爷从小熟读四书五经,会拉二胡、京胡、弹三弦、吹笛子,会看病,会做木匠活,用现在的话来说,可谓是多才多艺。可在那个兵荒马乱、山河破碎的年代,没有一个人能独善其身,没有一个家庭能置身事外。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仅用4个多月时间,就占领了东北的主要城镇。为了寻求一条救国救民的出路,爷爷和大姑爷决定弃笔从戎投身到抗日队伍中去。1933年,他们遇到了同乡同学、河北省委特派员李向之,在李向之的介绍下,爷爷和大姑爷接受了共产党的主张,并于同年秋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入党的还有爷爷的大妹也就是大姑爷的爱人李淑云,爷爷的三妹李淑范。他们4人成立了佳木斯第一个地下党小组——西门外党小组。从此,党组织以爷爷家和爷爷先后任教的西门小学、敖其小学为联络点,开展地下活动,传递情报、输送物资、掩护战友、输送包括冷云在内的一大批抗日干部,为支援抗日做了大量工作。

1935年起,东北抗日游击队有了很大发展,也取得了多个胜利。日军为切断抗日部队与百姓的联系,加紧对我根据地和游击区进行经济封锁。根据斗争形势需要,佳木斯地下党组织派李恩举开展抗联物资供应工作。那时党的活动经费十分困难,为了筹措资金,爷爷陆续卖掉自家的田园、房屋、首饰,换来钱以保证抗日武装部队物资的供应。在爷爷的领导下,仅1937年至1938年间,下江地下交通站就为抗联筹措被服、鞋帽、靰鞡六七百件,油印机5台,还有大量的纸张、药品和电讯器材。这也成了爷爷被捕后,日伪当局给爷爷判罪的部分依据。

1938年3月15日,日军发动大搜捕,四处搜查共产党员。由于叛徒出卖,爷爷被日本宪兵逮捕。被捕后,敌人先是百般收买,让他供出中共满洲省委和下江特委负责人名单,以及抗联的情况,爷爷丝毫不为所动。敌人看这招不行,就开始对爷爷进行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但是他依旧没有透露任何党的机密。敌人挖空心思还是一无所获,就连爷爷是不是共产党都没有审出来,最后以反满抗日的罪名判了爷爷10年徒刑。一次,我父亲和二伯父一起到佳木斯日本宪兵队探监,父亲回忆说,当时爷爷戴着铁锁链,头大大的,双手不停地颤抖。(其实现在想起来,应该是经受灌辣椒水和电刑的结果。)见到爷爷的一瞬间,父亲就哭了,爷爷安慰他说:“孩子,别哭,爸爸过几天就回去了,你要好好读书。”这是爷爷入狱后,与父亲相见的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

1939年春,爷爷被押解到哈尔滨伪满警察厅。在那里,敌人将各种酷刑轮番在爷爷身上使用,最终爷爷被折磨至死。爷爷一家六口人中有五人因抗日牺牲或亡故,只有年仅9岁的父亲在三姑奶李淑范的照料下得以幸存。

为继承父亲精神,我父李桂臣后来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父亲参加了东北剿匪,又随四野一直打到海南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了青春。作为革命后代,先辈的故事一直在李家后代中流传,先辈的家国情怀也一直在后辈中得到崇尚。祖辈一代投身革命,戎马救国,年轻一代坚守岗位,敬业奉献。

(感谢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对本版稿件的支持)

原标题:精神火种 生生不息 

作者:潘锐 米韵熹
编辑:秦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