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光明日报用4个整版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吉林篇。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2日 05版截图)
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谐生态美景。李晓明摄/光明图片
“吉林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亲自指导下,全省上下砥砺奋进、攻坚克难,肩负起‘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的重大职责使命,全力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4月8日,“创业有你‘就’在吉林”助力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宣讲报告会在吉林大学拉开序幕。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做首场报告,他同时向在65个分会场、556个视频点以及通过移动端收看的全省近100万高校学生发出邀请:不负青春韶华,情系白山松水,逐梦成长成才,在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实践中谱写青春华章。
时逢党的百年华诞,回望吉林,从1926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长春市建立吉林省第一个党支部至今,白山松水间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第一季度,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2771亿元,增速13.5%;实现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水平;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现代文旅、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商务环境焕然一新;尽锐出战脱贫攻坚,70多万人摆脱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1.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着“新中国汽车摇篮”“新中国的化工长子”“中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等美誉,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第一列铁路客车、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都在这里诞生。
一汽、吉化、长客这些耳熟能详的“国”字号大型企业是吉林的荣光,却也在经济转型中经历了浴火重生的阵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多次为吉林振兴发展擘画蓝图、指引航向。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强调,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
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稳中蓄力,集聚动能,这是吉林不负重托的庄严承诺,也是吉林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
2019年12月30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张家口”的交通保障线——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由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研发的“复兴号”京张智能高速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首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智能行车、智能服务。
非新无以为进。2015年以来,中车长客开展了99个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实现交付新造动车组和各型城铁车13236辆、完成动车组检修7512辆,中标87个国内外整车项目,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00多亿元。
1953年,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1956年7月13日,一汽试制成功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中国的汽车工业自此起步。1958年,一汽先后制造了东风牌轿车和红旗牌高级轿车,改变了我国不能生产轿车的历史。
如今,走进一汽新红旗工厂,全自动无人驾驶AGV满载零部件不停穿梭,自动化生产设备精确高效,数控机床正按照生产工艺要求装配新车,大屏幕上各工序生产状态一目了然。一汽以技术改造推动转型升级的步伐又快又稳,2020年全年销售整车实现370万辆。
吉林省白城市危房改造,百姓喜迁新居。李晓明摄/光明图片
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建成投产,“一五”时期兴建的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从“三大化”到煤化工,再到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并举,到如今的大型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走出了一条创业创新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吉林石化共组织实施各类科研项目229项,通过验收鉴定155项,91项装置技术瓶颈问题得以解决,40个牌号新产品推向市场,14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在今年4月24日第六个“中国航天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人员张磊向前来参观的“红领巾们”娓娓道来:“2015年10月,长光卫星自主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商业航天的大幕。至今,‘吉林一号’卫星数量已有25颗,建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作为新兴高科技公司,长光卫星成立6年多来,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为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行业近200家单位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长光卫星所坐落的长春新区是我国第17个国家级新区,自2016年成立以来,在生物医药、IT、航空航天、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迅速,现有特色产业园区25个,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67户。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吉林捷报频传。“十三五”期间,吉林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5.4%,工业税收收入占全省税收收入55%,制造业成为税收收入最大的税源行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495户,较“十二五”末增长629.5%。《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吉林省科技促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12位,高技术产业利润率位居全国第1位。
春到北国江城,鸟瞰吉林省吉林市。闫斌摄/光明图片
2.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现代农业探索
谷雨时节的吉林大地,春耕农忙正当时。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中国农业大学梨树试验站的会议室里,挤满了全县各个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正在主持春耕战前动员大会。
王贵满是土生土长的梨树人,1983年毕业后就回到梨树从事农业工作,见证了黑土地培肥保护工作40年的变化。“那时候的黑土地和30年前相比,有机质降幅达到30%,黑土层从开垦初期的80至100厘米下降到20至30厘米。”如今回忆起,王贵满依旧痛心。
从2007年起,梨树县积极借助科技力量,结合当地实际发展农业,以“秸秆覆盖、机械种植、轮替休耕、规模经营”为技术体系的“梨树模式”逐步形成。一提起“梨树模式”,梨树县卢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伟就打开了话匣子:“有了‘梨树模式’后,土壤含水量多,有机质也多,一锹下去就能挖出蚯蚓。我们还用上了免耕播种机,既节省人力开支又避免土地被多次碾压。”
听卢伟这样“念叨”,王贵满笑得开心。经连续10年的监测,“梨树模式”下的黑土地保护试验地块土壤含水量增加15%至25%,耕层0至10厘米有机质含量增加12.9%;保护性耕作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3000吨,玉米年产量提高5%至10%左右。
梨树县是吉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重要指示精神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十三五”期间,吉林省坚持把保护性耕作作为黑土地保护的首推技术,不断扩大适宜区应用规模,2020年推广面积达1852万亩,比2015年增长3.1倍,规模全国最大。
“一五”期间,面对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吉林省向国家上缴粮食73.6亿斤,为保证出口、支援灾区、平衡全国粮食收支作出了贡献。作为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更是肩负着“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政治任务,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探索实践不仅仅在保护性耕作。在吉林省吉林市首家卫星遥感智慧农业示范农场——永吉县一拉溪镇九月丰家庭农场,水稻的种植、生产及加工的全过程,都能以网络视频的方式同步展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位于公主岭市的吉林省东粮集团,新建的粮仓已全部采用电子检温方式,数据直接传入电脑。集团副总经理赵玉臣说:“2012年以前,我们收购的粮食基本都是露天囤储,火灾隐患大,粮食损失较多。如今粮仓可存粮40万吨,实现了春、秋两季通风,有效避免了粮温发热。”
在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借助“智慧鹿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鹿产业信息的全过程记录;通过鹿脸识别和耳标识别双认证,每一头鹿都有了“身份证”,既利于线上销售也有利于品牌创立。如今,仅双阳区就有这样的农村创业创新经营主体超过300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80亿元。
这些仅是吉林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缩影,今日的吉林大地处处生机: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居粮食主产省第二位;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信息进村入 户首批试点省、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省和物联网区域试验试点省……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760.6亿斤,位居全国第五位,比1949年增加了668.8亿斤。
3.“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的生态发展
走进吉林省白城市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眼前是湖泊星罗棋布、树影与水草交叠,耳边不时传来鹤鸣,空气格外湿润清新。
在保护区工作了25年的林宝庆讲起白城因水而兴的故事:“史籍里的白城有‘八百里瀚海’之称,从20世纪90年代起水资源一度透支,全市8条河流有7条连续12年断流,向海湿地水域面积由36000多公顷萎缩到3600公顷。”
2013年,吉林省启动西部重大生态水利工程——河湖连通工程。白城在全省率先开工,将河流汛期富余的水资源存蓄到天然湖泡和湿地中,形成密布的河网。自河湖连通工程实施以来,白城市共连通水库泡塘124个,改善和恢复湿地640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了34%,约1.5万农田井得以恢复灌溉能力。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从2013年196.3万亩增长到2020年的315.7万亩,成为全省水田第一大市。到2020年累计实施“稻渔种养增收工程”175万亩,占吉林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半壁江山。
同样得益于河湖连通工程,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相得益彰。原来的查干湖水只进不出,现在湖水3年就能实现一次水质转换。生态环境改善了,旅游业随之发展。春捺钵,夏赏荷,秋观鸟,冬捕鱼,查干湖一年四季都有游客,连续举办了19届的查干湖冰雪文化旅游节更是吉林省旅游业的一张金字名片。
查干湖渔场老支书单君国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查干湖渔场萎缩成不足50平方公里的碱泡子,哪还有鱼可打?如今,查干湖冬捕作业可是‘吉林八景’之一。”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每到冬日,吉林省吉林市的“冷资源”就“热起来”。松花江畔,雾凇如画,游人如织;在通往雾凇岛的观赏带乌拉街满族镇韩屯村,农家乐里的黏豆包、白肉血肠、满族乌拉火锅热气腾腾。
近年来,吉林市利用地处世界三大粉雪基地的自然资源,建成了12座滑雪场,其中北大湖滑雪场拥有870米亚洲雪场最大有效落差,万科松花湖度假区雪道面积全国排名第一,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是世界第四座、亚洲首座全天候标准滑雪专业训练场。2020至2021年雪季,吉林市旅游收入超过310亿元。
鸟瞰吉林,东部林海莽莽、碧涛万顷,中部沃野千里、林田相间,西部水草丰美、广袤无垠,形成了“西有白鹤、东有虎豹”的生态地标,宛若一幅铺展在祖国东北的斑斓画卷。
“细数”吉林,2020年,吉林省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3.3%,比2016年初提高14.5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9.8%;全省现有鸟类335种,约占全国鸟类总量的23.18%;2018至2019年雪季,吉林省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分别比2015至2016年雪季增长62%和86%。2019至2020年雪季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但全省雪场滑雪旅游接待量仍达219万人次。
4.持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幸福故事
“太爷爷浴血奋战是为了让百姓解放、过上幸福生活。我在这里工作,也是为了百姓生活富足。”2019年9月,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曾孙马铖明,从天津大学毕业后,毅然参加选调生招聘考试,来到杨靖宇将军生前最后战斗过的地方——吉林省白山市靖宇镇保安村做村支书助理,承担起11户贫困户的包保工作。
1940年2月,杨靖宇所率的部队遭日伪军重兵围攻。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同志,只身与数千名敌人周旋了5个昼夜后壮烈殉国。在靖宇县这篇镌刻着红色基因的热土,党员干部群众已将杨靖宇精神融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在靖宇镇保安村,村党支部和全体党员组成扶贫包保小组,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发展花卉产业,带领全村558户、1697口人全部脱贫。靖宇县全面实施的关心关爱、文体文艺、医疗卫生等“八项工程”和“红志愿计划”“心灵守护”等47个志愿服务项目,更是点燃了脱贫攻坚“红色引擎”。2020年4月,靖宇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吉林省白城市属大兴安岭南麓扶贫片区,全市5个县(市、区)中有3个为国家级贫困县、2个省级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李有才所在白城市镇赉县就是国家 级贫困县,他所住的建平乡英华村贫困发生率一度达40%。
“2018年,我们家享受国家和省里的泥草房改造政策,在包保单位的帮助下,没花一分钱盖起了新房。”从低矮的泥土房里搬进崭新的砖瓦房,得益于党的好政策的李有才一家更加勤劳,在2018年底摘掉了“穷帽子”。
基本民生保障是群众获得感幸福的源头。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吉林省改造贫困户危房10.2万户,易地搬迁贫困群众1.4万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义务教育有保障;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空白点全部消除;农村4G网络全覆盖,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户户通生活用电。
脱贫攻坚关键在产业,引领在党建。作为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吉林省脱贫攻坚两大片区主战场之一。延边州龙井市三合镇三合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刘加胜依托本镇优势,带领群众注册公司,将农特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从2018年起,该公司每年向三合镇交付产业化扶贫效益资50余万元。
脱贫攻坚,勠力同心。吉林省在全国较早建立扶贫产业收入保险机制,投入120多亿元,谋划实施种植、养殖和新业态扶贫产业项目4959个,让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
脱贫攻坚,成绩斐然。到2019年末,吉林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至10063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13.4%降至0.07%。2020年4月,全省15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民生是指南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没有终点。吉林每年都明确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0年承诺的36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2021年以来,吉林省更是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50项重点民生实事正在全面落实。
白山松水间,干事创业的热潮涌动。“十四五”期间,吉林省要实现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科创能力实现新提升、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等8方面发展目标,在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继续书写生动篇章。